缩略图

生活数学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策略提升特殊学生数感能力的探究

作者

齐丽丽

同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156400

生活数学对于特殊学生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利用数学进行生存和交流。特殊学生通过生活数学增长生活经验,促使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提高特殊学生生活能力。

一、创设游戏情境,唤醒学生数感

生活数学教学比较刻板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唤醒特殊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特殊学生的数感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的认知发展、生活技能、心理健康等,进而提升特殊学生的独立性。数感训练可以促进特殊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对特殊学生的整体发展很重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通俗易懂的讲解数学概念,使得特殊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简单,降低特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难度,让特殊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概念,思考数学规律。教师将数字隐藏在情境中,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抽象数字的存在,提升学生对于数字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孤独症学生学习“图形与分类”时,教师创设数学乐园情境,带领学生通过边唱游边书写来记住图形的边数:“三角三条边,尖尖像小山;四边四方方,门窗稳稳站;五边五角星,国旗亮闪闪;六边蜂巢藏,蜜蜂爱甜甜……”通过游戏情境让孤独症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加强对于数字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于图形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到图形边数变化会影响图形的形状变化这个数学规律,从而让孤独症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数感体验。

二、构建合作游戏,激发学生数感

特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通过构建合作游戏的方式为学生营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特殊学生在游戏中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吸引学生进行参与,且要考虑到特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得游戏发挥应有作用。教师通过合作游戏积极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在互动中让特殊学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使得学生融入到班级之中,进而学会如何从他人身上学习到知识,同时激发特殊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房,增强特殊学生的社会属性。教师在合作游戏中融入数字或数值,使得特殊学生在互动中感知数字或数值,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数字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2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环节,教师要求一名孤独症学生手拿数字“1”的卡片,其他学生手拿数字“1\~9”的卡片,然后教师发出指令“15 在哪里?”拿数字“1”卡片的学生立刻找到拿数字“5”卡片的学生,进而组成数字“15”。通过合作游戏让孤独症学生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使得学生积极交往,并且认识到集体对于个人的影响力,增强孤独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在合作游戏中融入数字,使得孤独症学生理解两位数概念,认识到 20 以内两位数的书写方式,以及比较两位数大小,从而提升孤独症学生对于数字的感知能力。

三、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强化学生数感

在生活数学教学中应该激发特殊学生的参与欲望,让特殊行动学生参与到游戏之中亲自操作游戏过程,增强特殊学生主体意识。教师采用角色扮演游戏真实还原生活中的场景,让特殊学生在生活中领略不同角色在运用数字时需要掌握的能力,使得特殊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模仿游戏中的角色运用数字,促使特殊学生将知识进行有效转移,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特殊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形成主体意识,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目的,在角色扮演中消化数学知识,以至于特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升效率。

例如,进行“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教师指示智障学生用彩色卡纸制作 1 元,5 元,10 元纸币及 1 角,5 角,1 元硬币,并且扮演店主、顾客、收银员、质检员的角色。店主对商品贴价格标签:文具盒8 元、橡皮1 元5 角等;顾客拿制作的“钱”购买商品;收银员利用收银设备:计算器、分类钱盒等进行结算;质检员检查“钱”的真伪。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智障学生感知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了解到各种数值的人民币可以购买不同物品的实际情况,增强智障学生对人民币的换算能力。通过智障学生亲身参与游戏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加强智障学生对人民币数值的感知能力。

四、自主设计游戏,拓展学生数感

教师应该激励特殊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让特殊学生发挥个人的创新潜能,使得特殊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进而创新游戏形式,使得游戏更具吸引力,从而促进其他特殊学生产生参与积极性。特殊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结合特殊学生自身特殊情况设计游戏,符合特殊学生真实的生活需求,帮助特殊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得生活数学发挥实际应用价值。自主设计游戏让特殊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逐步在课堂中占据主导,使得数学教育向前发展。特殊学生在自主设计的游戏中融入数字或数值,使得特殊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逐步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让特殊学生形成自信心,进而提升特殊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智障学生讲解时间的知识,然后鼓励智障学生自主设计游戏。有的智障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设计出“一日时间规划师”的自主游戏,分配 24 小时事件贴纸到空白钟面:睡眠(20:00-7:00);学习(9:00-11:30);兴趣(15:00-16:30);运动(17:00-18:00)。然后用不同颜色标记,分析时间分配合理性。教师鼓励其他智障学生都做好自己的时间规划,将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进而在游戏中感知时间的数值,让智障学生利用数值建立时间中观念,以至于智障学生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五、结论

总之,特殊教育教师在生活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游戏的方式吸引特殊学生进行积极参与,使得特殊学生在游戏中活跃思想,让特殊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数学概念,促使特殊学生游戏中对于数字和数值有切身体会,从而加强特殊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 张伟 .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的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05):39-41.

[2] 王旭刚 . 从生活数学课程看培智学校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J]. 人民教育 ,2024,(22):74-76.

[3] 邓鹏. 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培智学校生活数学作业设计的理念与路径 [J]. 现代特殊教育 ,2024,(19):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