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消化内科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与护理干预进展
郭志燕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引言:
肿瘤患者尤其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及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营养不良,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营养风险筛查作为早期发现营养问题的重要手段,其科学实施对后续干预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筛查覆盖率低、评估标准不统一、干预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普遍存在,限制了营养管理整体效能的提升。如何构建高效、规范的营养支持体系,成为提升该类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肿瘤消化内科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应用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精准护理理念的发展,营养风险筛查在肿瘤消化内科临床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外多项指南均推荐对住院肿瘤患者进行常规营养风险筛查,以实现早期识别营养不良风险人群,并及时启动干预措施。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该流程的实施仍存在较大差异,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操作体系。
目前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包括 NRS 2002、PG-SGA、MUST 等,其中NRS 2002 因操作简便、评估标准明确而被广泛应用于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中。针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其疾病本身及治疗方式(如手术、放疗、化疗)易导致摄食减少、吸收障碍及代谢紊乱,因此更需通过有效的筛查手段动态监测其营养状态。部分医疗机构已将营养风险筛查纳入入院评估常规项目,但在执行频率、评估人员培训及结果记录等方面仍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从筛查实施的主体来看,多数医院由临床护士或营养师负责完成评估工作,但由于专业分工不同,评估标准掌握不一,影响了筛查结果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电子化医疗系统的逐步普及为营养风险筛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一些医院尝试将筛查量表嵌入信息系统,实现自动评分与风险提示功能,提升了工作效率与数据可追溯性。但整体而言,信息化应用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推广范围有限。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营养风险筛查已被证实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但在肿瘤消化内科的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医护人员对营养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执行率偏低;部分患者因病情复杂、配合度差等原因难以完整完成评估过程;筛查结果与后续营养干预之间的衔接机制尚未健全,影响了整体营养管理的效果。
二、营养风险筛查与护理干预衔接中的主要障碍
筛查结果未能有效转化为针对性护理措施的现象普遍存在,反映出当前体系中多个环节存在脱节与不协调。从流程设计上看,多数医疗机构尚未建立标准化的筛查后响应机制,导致高风险患者难以及时获得相应的营养支持。部分医院虽设有筛查制度,但在评估完成后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转介路径,护理人员、临床医生与营养师之间协作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效率低,影响干预措施的及时启动。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估后处理规范,不同科室或个体对筛查结果的解读和应对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削弱了干预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也是阻碍筛查与干预衔接的重要因素之一。护理人员作为营养风险筛查的主要执行者,在完成评估任务的同时还需承担大量基础护理工作,精力分散使得后续跟踪干预往往被忽视。同时,专业营养师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高风险患者的个性化指导需求,造成筛查结果与实际干预之间出现断层。即使有营养师参与,其工作范围多集中于会诊层面,缺乏深入到日常护理流程中的协同机制,影响干预的连续性与系统性。技术支撑体系的不完善也加剧了衔接困难。目前,虽然部分医院尝试将营养风险筛查纳入电子病历系统,但多数系统仅实现数据录入功能,缺乏智能分析、风险预警及干预建议等辅助决策模块,不能有效引导医护人员进行下一步操作。
信息系统中各学科间的数据共享程度较低,营养评估结果难以直接反馈至护理计划或医嘱系统中,限制了跨专业协作的深度发展。医护人员对营养干预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也成为影响筛查与护理干预衔接质量的关键因素。部分医务人员仍将营养支持视为辅助性治疗手段,缺乏主动介入意识,导致筛查结果未被充分应用。护理人员在营养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面对复杂营养问题时难以独立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而缺乏持续培训机制也使相关能力提升受限,进一步削弱了筛查成果向护理实践转化的能力。
三、基于临床路径的营养管理新模式探索
随着对肿瘤消化内科患者营养支持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传统以经验为主的营养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亟需构建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新型营养管理体系。在此背景下,基于临床路径的营养管理模式逐渐受到关注,并成为优化营养风险筛查与护理干预衔接的重要方向。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标准化、流程化的医疗管理模式,强调多学科协作和时间节点控制,有助于提升诊疗过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将其引入营养管理领域,意味着将营养风险筛查、评估、干预及效果监测等环节纳入统一的临床流程中,使营养支持工作由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干预。通过设定与疾病治疗阶段相匹配的营养管理节点,确保在关键时间点完成相应的营养评估与护理措施,从而提高营养干预的时效性和连续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模式依托多学科团队合作,整合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专业力量,明确各岗位职责与协作机制,形成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营养照护链条。医生负责整体病情判断并制定营养支持策略,护士承担日常营养状况观察与基础干预执行,营养师则提供个体化饮食指导与营养补充建议,三方协同推进,实现营养服务的精准化与高效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临床路径营养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借助电子病历系统和智能决策工具,可以将营养筛查量表、评估标准、干预方案等内容嵌入临床路径模板,自动生成提醒、记录与反馈信息,提升工作效率与数据完整性。
信息系统还可用于追踪患者营养指标变化趋势,辅助医护人员动态调整治疗与护理方案,增强营养管理的科学性与个性化水平。该模式还注重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持续教育,强化其营养风险识别能力与护理干预技能。通过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和定期考核机制,提升护理人员在营养评估、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配合营养师开展工作,保障临床路径的顺利执行。为进一步推动该模式落地实施,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尝试将营养管理临床路径写入住院患者的标准化诊疗流程,并结合质量控制指标进行效果评价。
营养风险筛查与护理干预的有效衔接在肿瘤消化内科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流程不规范、协作机制不健全、专业支持不足等问题,影响营养管理的整体效果。基于临床路径的营养管理模式为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了可行方向,通过标准化操作、多学科协同和信息化支撑,有望提升营养管理水平。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强人员培训,推动系统化营养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实现更高质量的临床照护。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 . 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研究进展 [J]. 中华护理杂志 ,2023, 58(4): 456-460.
[2] 刘晓燕, 高文静. 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干预效果评价的Meta 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022, 38(12): 891-897.
[3] 孙立峰. 住院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护理学杂志,2024, 39(3):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