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据资产的会计核算
刘娟
中金汇融(昆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昆山 215332
数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企业数据资产化,可以提升企业资产的质量和规模,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企业价值。企业数据资产价值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数字金额。这些都表明,企业数据资产的会计核算对其价值表现尤为重要。2023 年 8 月,财政部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旨在规范企业数据资产会计处理,强化会计信息披露。本文基于此,从企业数据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三个方面探析总结企业数据资产会计核算的一般方式。
一、企业数据资产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数据是以电子等形式对信息的一种记录,数据资源是指自然人、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在履行职能或者日常经营活动中生成或获得的,以电子等形式记录、存储的原始数据集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由此不难得出,数据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数据资源。
二、企业数据资产的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资产确认条件可知,将一项数据资源确认为数据资产,在符合数据资产定义的基础上还需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1. 与该数据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 该数据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除此之外,《暂行规定》补充了一种由于不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资产确认条件而未确认为资产的数据资源,但企业可以合法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数据资源的会计处理。简而言之,数据资产的确认流程图如下:

三、企业数据资产的计量
《暂行规定》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根据数据资源的持有目的、业务模式、形成方式,以及与数据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等,对数据资源相关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数据资产核算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存货类数据资产;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企业合法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但由于不满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资产确认条件而不能确认为资产的数据资源,该类简称为非资产类数据资源。存货类数据资产界定的标准主要是该资产的持有目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持有以备出售;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界定标准主要是该资产的持有目的—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生产经营管理所需(制造产品、提供服务或者出租等)而持有,不以出售为目的;其他的数据资源可归结为非资产类数据资源。
(一)存货类数据资产
1. 初始计量
企业取得的存货类数据资产应当按照成本来计量,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使数据资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发生的其他成本三个部分。存货类数据资产取得方式主要有外购的数据资产、自制的数据资产。
(1)外购的存货类数据资产成本主要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保险费,以及数据权属签证、质量评估、登记结算、安全管理等所发生的其他可归属于采购成本的费用。
(2)自制的存货类数据资产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数据采集、脱敏、清洗、标注、整合、分析、可视化等加工成本和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2. 后续计量
存货类数据资产发出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进行计量发出数据资产的成本,不可使用后进先出法。也就是说,存货类数据资产销售时,当期按发出成本结转计入营业成本,同时确认存货类数据资产销售收入计入营业输入。
3. 期末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类数据资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来进行计量。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数据资产,在先前计提数据资产减值准备价值影响因素不复存在时,其计提的准备可进行转回。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数据资产销售时,结转成本的同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
(二)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
1. 初始计量
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一般按照成本计量,即以取得数据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用途而发生的相关支作为成本来计量。企业一般通过外购或者自制获得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
(1)外购的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成本主要包括购买金额、税费、可直接归属于使数据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数据脱敏清洗、分析整合等加工程序所发生的有关支出,以及数据权属确认、质量评定、注册登记、风险管理等费用。
(2)自制的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成本主要包括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该资产能够以管理层预定的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组成。企业自制的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产生的支出应当区为研究阶段的支出与开发阶段的支出。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符合无形资产资本化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不符合的计入当期损益。确定是否符合无形资产资本化条件时,应从数据资产的自制(使用或出售)技术可行性、自制的目的(使用或出售)、预期经济利益实现方式、自制的自身资源(技术、财务资源等)的支持能力和发生成本的可靠计量这几个方面加以判断。
2. 后续计量
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在初始确认和计量后,在其后使用期间应以其成本减去累计摊销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余额进行计量。确定每期的摊销额,首先要确定数据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而对账面价值按使用寿命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则无需摊销。在估计数据资产使用寿命时,应当结合考虑无形资产准则及应用指南规定的因素,并重点关注数据资源相关业务模式、权利类型、数据时效、产品 / 技术迭代、类似产品竞争等因素。
3. 期末计量
企业至少每个年度终了应对数据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有限的数据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需要进行减值测试,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数据资产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经过减值测试,表明数据资产存在减值,则需记载相应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减值准备只补计不转回。
企业处置无形资产类数据资产,如出售或报废,数据资产所有权属发生转移,不再为企业资产,企业应当根据具体的处置方式,确认相应的处置收益(或损失)。
(三)非资产类数据资源
《暂行规定》指出,企业出售未确认为资产的数据资源,应当按照收入准则等规定确认相关收入。
综上所述,数据资源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可确认为数据资产,再根据数据资产持有的目的可以分类存货类、无形资产类和非资产类数据资源三种类型,数据资产初始以成本进行计量,后续和期末根据各种类型相应的具体准则进行对应的会计处理,具体的数据资产确认、计量流程图如下: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财会〔2023〕11 号。
[2]《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3]《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存货》。
[4]《企业会计准则第6 号——无形资产》。
[5]《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