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舒李曦臣 庄丽纯 饶喜婷 涂大伟 肖玲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33202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成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命题。同时,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创造性发展及驱动文化产业与区域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江西,这片充满热血与激情的红色土地,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其红色革命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外宣翻译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效果。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江西红色革命文化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其外宣翻译的优化策略:如何通过分级翻译,使红色故事既满足学者深入研究的需求,又能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打动海外游客;如何让红色故事引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情感共鸣;如何将翻译文本转化为虚拟展厅中的沉浸式体验,提升受众感受。
二、江西红色革命文化概况及其英译现状
(一)江西红色革命文化概况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的深刻印记,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从南昌起义的惊天一枪到井冈山的燎原星火,从瑞金的红色政权建立到于都的长征伟大出发,江西在中国的革命进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片红土地至今共保存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 2344 处革命遗址,建设了 16 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 个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涉及 100 余条红色旅游线路,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红色基因在现代同样焕发着勃勃生机:2024 年,江西的红色旅游景点接待游客达到了1749.1 万人次,其中红色旅游综合收入为163.51 亿元,与2023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1 1 . 6 0 % 和 1 5 . 3 1 % ;赣南苏区更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仅脐橙产业年产值突破 200 亿元。这些实践不仅延续了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历史文脉,更通过产业转化实现了其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充分印证了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外宣翻译传播价值与市场吸引力。此外,江西红色革命文化涵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教育等文化建设,形成了先进性、革命性、群众性和开创性等鲜明特点。
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外宣翻译现状
1. 江西红色革命文化专题外宣资料匮乏
截至目前,通过权威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输入主题检索“江西红色文化”时,可检索到466 篇相关论文,聚焦主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旅游、文化传播为主;当主题为“江西红色外宣/ 翻译”时,可检索到24 篇;当主题为“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外宣、英译、翻译)”时,仅可检索到《传播学视域下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外译策略与途径研究》[1]1 篇,其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阐述红色革命文化传播途径。现有研究表明,江西红色文化研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学术体系,但外宣翻译领域的深度探索仍显不足。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专题外宣、外宣翻译等方面所受关注度亟待提升。
2. 双语外宣方式日益普遍
在微信订阅号、哔哩哔哩、抖音及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中,可检索到大量双语讲解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相关内容的文章与视频,双语外宣方式日益普遍,双语外宣这一板块被日益重视。
3. 现有译介质量参差不齐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人物,对传播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不仅需要对传播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加工、处理,同时还担任传播内容“把关人”的角色。[2] 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法与实地考察法发现,在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外宣翻译中仍存在译文错漏译或过度直译、命令式翻译腔太浓、文化专有项翻译不规范等问题。
综述表明,当前学术界对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外宣翻译的系统性研究尚存在欠缺,而实践层面的双语传播热度与之形成鲜明反差,急需将传播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以便更好地将红色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外国友人,让更多人读懂中国文化。
三、传播学理论框架下的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外宣翻译优化策略
传播学诞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聚焦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及效果,探索信息流动对社会、文化及人际关系的影响机制。而翻译活动的本质也是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翻译即传播。张健 (2013) 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传播特征的特殊翻译形式,旨在经济全球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3] 因而外宣翻译也需遵循传播学的相关原则,如可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等。针对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一)精准化传播:区分受众的“分级翻译”策略
精准化传播是提升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核心路径,其本质在于通过差异化的翻译策略实现传播效能的最大化。精准化传播要求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在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外宣翻译过程中,可借鉴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翻译中的“分级翻译”策略,即根据受众的语言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对翻译内容进行分级处理。
针对英语母语者或语言水平较高的受众应采取 " 深度传播 " 策略:在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采用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完整保留 " 井冈山精神 "" 苏区干部好作风 " 等特色表述,同时通过文内注释(intratextual gloss)或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提供历史文化语境,既确保文化真实性,又实现认知可及性。此类翻译需特别注意政治术语的准确对应,如 " 红色基因 " 宜直译为 "red gene" 并附加基因图谱式的文化阐释,从而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针对英语非母语者或语言水平较低的受众则需实施 " 适应性传播 " 策略:运用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进行认知重构。具体操作包括:1)句法简化,将 " 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 " 等排比句式转化为 "Sustain ideals and seek truth" 的主谓宾结构;2)概念替代,用 "revolutionary heritage" 替代文化负载词 " 红色文物 " ;3)语境补偿,将 " 挑粮小道 " 译为"mountain supply route during wartime" 并添加 "like the Burma Road" 的类比说明,使受众理解度得以大幅提升。
(二)故事化传播:从“翻译文字”到“传递感情”
根据传播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翻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符号解码与再编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完成语言形式的转换,更要实现文化意义的传递和情感价值的共鸣。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外宣翻译,应当突破传统的 " 文本中心主义 " 范式,转向 " 受众中心 " 的故事化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强调通过情感叙事建立文化连接,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生命故事。[1] 故事化传播强调通过生动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将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和情感传递给受众。在其外宣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深度挖掘红色故事
红色文化叙事主体要充分发掘和传播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迹、历史事件等资源,避免红色文化传播的“虚无化”。[4] 外宣翻译需深入挖掘江西红色革命文化中的特色故事,按照人物志(如方志敏、刘仁堪等革命先烈)、事件簿(井冈山会师、瑞金建政等)、文物谱(八角楼的油灯、朱德的扁担等)三大类别进行归类整理,并将这些故事作为翻译与外宣的重点内容。
2. 注重情感传递与共鸣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地传达故事的信息,还要注重情感的传递与共鸣。通过讲述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故事,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等手法,尽可能缩小跨文化差异,将江西红色革命文化故事中的情感元素传递给受众,激发其情感共鸣。这有助于建立文化的亲和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认同。
3. 平衡文化特色与接受习惯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是关键。这包括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语言习惯,以便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使内容更贴近目标读者的生活和价值观。同时,在故事化传播过程中,要平衡原文的文化特色与目标读者的接受习惯。对于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或表达,可以采用“译 + 释”的方式,既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通过解释或注释使受众能够理解其含义。
(三)全媒体传播:翻译内容的多场景应用
全媒体传播为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场景。为实现翻译内容的多场景应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江西红色革命文化英语语料库和英文网站。通过建设大型电子文本资料库,系统收录红色标语、革命故事、历史文献等双语对照材料,对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相关的英语翻译材料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该语料库应当包含术语库、例句库和背景知识库三个子库,采用智能检索技术,可以协助译者快速查找特定领域的概念和专业术语,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建立专业的英文网站,设置 " 红色景点 "" 革命历史 "" 文化传承 " 等专栏,配备在线问答功能,可方便外国游客或研究人员获取全面、权威的相关信息,提升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其次,开发多语种翻译产品。除了英语翻译外,还可以开发其他语种的翻译产品,如日语、韩语、法语等,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需求。具体可以制作多语种的红色旅游宣传册、革命历史纪录片字幕、景区导览 APP 等。针对重点客源市场,如东南亚国家,可以优先开发当地语言的翻译产品。同时要注意根据不同语种受众的文化特点,对翻译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传播效果。
最后,构建国内外协同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在海外传播方面,要深耕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国际主流社交平台,同时重视 TikTok、YouTube 等视频平台的传播优势。国内传播则要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抖音、B 站等本土平台的影响力,形成内外联动、相互呼应的传播格局。提高媒体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把媒体传播阵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起来,吸引群众参与,组织读者互动活动。[5] 通过制作 1-3 分钟的短视频、图文推送等内容形式,将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例如可以制作 "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 革命先烈的一天 " 等系列短视频。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特点,开展线上问答、话题讨论等活动,与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邀请外国网红、旅游博主到江西红色景点打卡,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扩大传播范围。
四、结语
本文通过传播学视角对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外宣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精准化传播、故事化传播和全媒体传播等优化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提升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江西的红色故事。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如如何确保翻译质量的统一性、如何平衡文化特色与受众接受习惯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解决。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外宣翻译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我们需不断创新翻译策略和方法,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翻译人才,为江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龚敏 . 传播学视域下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外译策略与途径研究 [J]. 文化产业 ,2023,(06):68-70.
[2]赵傲扬 . 传播学视域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J]. 今古文创 ,2024,(13):106-108.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32.
[3]张健 . 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 [J]. 外国语言文学 ,2013,30(1):19-27,43.
[4]运迪 , 王馨锋 . 数智时代红色文化故事化传播的机遇、困境与实践进路——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J]. 新闻爱好者 ,2024,(08):42-45.DOI:10.16017/j.cnki.xwahz.2024.08.006.
[5]朴 革 . 外 宣 媒 体 传 播 阵 地 建 设 研 究 与 思 考 [J]. 新 媒 体 研 究 ,2017,3(08):148-149.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17.08.066.
作者 1 :舒李曦臣(2004—),女,汉族,江西南昌人, 2022 级本科生,专业为英语。
作者2 :庄丽纯(2003—),女,汉族,江西吉安人,2021 级本科生,专业为英语。
作者3 :饶喜婷(2004—),女,汉族,江西抚州人,2022 级本科生,专业为英语。
作者4 :涂大伟(2004-),男,汉族,江西南昌人,2022 级本科生,专业为英语。
作者5 :肖玲(1981—),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与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