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影响及提升路径研究
付海涛 杨淑艳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省潍坊市 261053
引言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重要使用者,其社交和信息获取方式深受“圈层化”影响。而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产生了复杂影响,研究其具体影响及提升路径,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影响机理
(一)认知机理
网络“圈层化”通过信息过滤和选择性传播,影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在圈层内部,信息往往经过筛选和加工,符合圈层价值观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和接受。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可能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片面化,但也可能通过多元信息交流拓宽视野,增强对共同体的认知深度。
(二)情感机理
情感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圈层化”通过情感共鸣和社交互动,影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倾向。圈层内的积极互动和情感支持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圈层间的隔阂和对立也可能削弱这种情感认同。
(三)意志行为机理
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行动自觉产生影响。圈层内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具有引导作用。积极的圈层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而消极的圈层文化可能导致行为内制阻碍,影响大学生的行动自觉。
二、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整体认知提高:网络“圈层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有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从而提升对共同体的整体认知。
2. 情感倾向积极:圈层内的积极互动和情感支持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情感共鸣。
3. 认同意志增强:积极的圈层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他们的认同意志。
4. 行动自觉提升:圈层内的榜样和积极行为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共同体建设,提升行动自觉。
(二)负向影响
1. 认知差异增大:圈层内的信息筛选和传播可能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片面化,产生认知差异。例如,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网络圈层可能传播片面的民族观点,导致大学生对其他民族产生误解和偏见。
2. 情感认同弱化:圈层间的隔阂和对立可能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减弱,甚至产生负面情绪。例如,一些网络圈层可能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对立情绪,影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情感认同。
3. 价值共识侵蚀:圈层内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共识上出现分歧,影响共同体认同。例如,一些网络圈层可能强调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共识上产生分歧。
4. 行为内制阻碍:消极的圈层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行为内制阻碍,影响他们参与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的积极性。例如,一些网络圈层可能传播负面信息,导致大学生对民族交流活动产生抵触情绪,阻碍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网络“圈层化”影响下优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路径
(一)“融圈”——构建圈层共识话语
1.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引导圈层内信息传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的引导,确保信息传播的正面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创新内容叙事方式:通过创新内容叙事方式,增加信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圈层内信息的有效传播。例如,采用故事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信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 塑造圈内意见领袖:培养和塑造圈内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引导圈层内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增强圈层共识。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引导圈层内的讨论和交流,促进积极价值观的传播。
(二)“出圈”——主动突破现有圈层
1. 引导学生突破圈层定位:鼓励大学生突破圈层限制,拓展社交范围,增强对不同圈层文化的理解和包容。通过组织跨圈层的交流活动和项目,帮助大学生打破信息茧房,拓宽视野。
2. 强化圈层主体认知自觉:通过教育引导,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认知自觉,提升他们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和意义。
3. 促进圈层个体知行合一:引导大学生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转化为
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共同体建设。通过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帮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对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拓圈”— —巩固共有精神家园
1. 设置合理适切议题:设置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议题,引导大学生关注和讨论,增强对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发起与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相关的讨论话题,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例如,通过线上展览、文化讲座等形式,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建立线上线下联动培育机制: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培育机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例如,结合线上讨论和线下实践活动,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机制,提升大学生的认同感。
(四)“治圈”——滤化网络环境
1. 创建高质量网络信息圈层: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创建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圈层,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2. 强化媒体从业者责任意识:加强对媒体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通过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媒体从业者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
3. 加强互联网舆论信息监管:加强对互联网舆论信息的监管,打击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进行严厉打击,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四、结论
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产生了复杂影响。通过深入分析其影响机理和具体表现,提出了“融圈”“出圈”“拓圈”和“治圈”四大优化路径。这些路径旨在通过构建圈层共识话语、主动突破现有圈层、巩固共有精神家园和滤化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行动自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丹 , 白毅 .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困囿与应对[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5,17(05):78-83
[2][1] 温雪秋 . 社交媒体“圈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策略 [J]. 大学 ,2025,(24):19-22
[3] 王若衡. 数字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生成机理与应对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24(13):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