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节能设计及实施策略
邱建辉
362321199208178311
摘要 建筑工程节能设计及实施因设计与实际脱节(达标率<70%)、技术适配差(失效风险超 30%)、运维节能不足(能耗超 25%),传统模式存在建筑能耗超国标 1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节能效益回收周期超 10 年等问题,制约建筑低碳发展。本文构建 “设计 - 施工 - 运维” 全周期节能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节能率达标率≥98%、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0%、回收周期≤5 年,为建筑工程节能(综合能耗降 40%)提供支撑。
关键词:建筑工程;节能设计;实施策略;全周期管控;可再生能源
一、引言
建筑工程节能设计及实施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核心环节(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 30% 以上),需兼顾建筑保温、可再生能源利用与使用功能需求。传统模式存在三大痛点:一是设计粗放,仅满足最低节能标准(如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达标但未适配气候),实际节能率达标率<70%;二是技术适配不足,北方严寒地区盲目采用外保温(易脱落)、南方高温地区未优化遮阳(制冷能耗增 30%),极端气候失效风险超 30%;三是运维脱节,节能设计未衔接后期使用(如设备运行参数未优化),能耗超设计值 25%,与《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全周期、高适配” 要求不符。研究相关策略,对降低建筑能耗(减少 80% 超额能耗)、推动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是建筑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节能设计及实施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设计脱离实际,围护结构保温层厚度未按气候分区优化(北方偏薄 / 南方偏厚),导致能耗超国标 15%;可再生能源选型盲目(如高纬度地区光伏倾角不合理,发电量降 20%),利用率<20%;二是施工质量失控,外墙保温层粘贴空鼓率超 10%(易开裂脱落)、门窗气密性未达标(渗透能耗增 15%),节能效果衰减率超 30%;三是运维节能缺失,空调、照明等设备未按节能参数运行(能耗超设计 25%);用户节能意识薄弱(如长明灯、门窗常开),能耗浪费率超 15%;四是效益失衡,节能改造投资超预算 30%,效益回收周期超 10 年,经济性不足。
2.2 核心研究目标
体系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设计精准,围护结构节能率达标率≥98%、可再生能源选型适配率≥95%,能耗≤国标 90%;二是施工合格,保温层空鼓率≤1%、门窗气密性达标率 100%,节能效果衰减率≤5%;三是运维高效,设备运行能耗≤设计值、用户节能意识提升 60%,浪费率≤5%;四是效益优化,投资超预算≤5%、回收周期≤5 年,综合能耗降 40%。
三、建筑工程节能核心设计策略
3.1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筑牢节能基础
突破适配瓶颈:一是气候分区优化,北方严寒地区采用 “外墙内保温 + 外保温复合体系”(传热系数 K≤0.3W/(㎡·K))、屋面增设 50mm 厚挤塑板(K≤0.25W/(㎡·K));南方夏热冬暖地区优化外墙遮阳(如凸窗遮阳,减少太阳辐射得热 50%)、屋面采用倒置式保温(降低顶层温度 3-5℃);二是门窗节能设计,选用三玻两腔 Low-E 玻璃(传热系数 K≤1.8W/(㎡·K))、断桥铝型材(气密性等级≥8 级),渗透能耗降 15%;三是建筑体型优化,控制建筑体型系数≤0.3(如减少凹凸面),降低散热面积,能耗减 10%。
3.2 可再生能源集成设计:提升能源自给率
解决利用率低问题:一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屋顶采用光伏瓦(覆盖率≥50%)、幕墙集成光伏板(透光率≥60%),发电量满足建筑 30% 用电需求;高纬度地区优化光伏倾角(如北纬 40° 倾角 35°,发电量增 20%);二是地源 / 空气源热泵应用,北方地区采用地源热泵(COP≥4.0),替代传统供暖(能耗降 50%);南方地区采用空气源热泵(COP≥3.5),结合余热回收(制冷能耗减 25%);三是被动式节能设计,利用自然通风(如穿堂风,夏季减少空调使用 40%)、雨水回收(用于灌溉与冲厕,节水 30%),降低主动能耗。
四、节能设计实施与全周期保障策略
4.1 施工阶段节能质量管控:确保设计落地
避免效果衰减:一是材料质量管控,保温材料需检测导热系数(误差≤3%)、燃烧性能(A 级不燃),不合格材料拦截率 100%;光伏组件需检测转换效率(误差≤2%),确保发电达标;二是施工工艺优化,外墙保温采用粘结 + 锚栓固定(空鼓率从 10% 降至≤1%)、门窗安装采用密封胶条(气密性达标率 100%);光伏安装需校准倾角(误差≤1°),确保发电量;三是过程检测,采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保温层缺陷(检出率≥99%)、气密性检测仪测试门窗(达标率 100%),不合格项整改率 100%。
4.2 运维阶段节能优化:确保持续节能
突破能耗超标:一是智能设备管控,空调、照明等设备接入楼宇自控系统(BA),根据人流、光照自动调节参数(如空调温度夏季≥26℃、冬季≤20℃),能耗≤设计值;二是用户引导,设置节能提示标识(如 “随手关灯”)、开展节能宣传(年≥4 次),用户节能意识提升 60%,浪费率从 15% 降至≤5%;三是数据监测,部署能耗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水、热消耗),每月生成节能报告,偏差超 5% 时优化(如清洗空调滤网,能耗减 8%)。
4.3 效益平衡与政策保障:推动落地实施
解决经济性问题:一是成本优化,优先选用性价比高的节能技术(如光伏 + 空气源热泵组合,投资增 15% 但回收周期≤5 年);采用模块化施工(如预制保温墙板,成本降 10%);二是政策利用,申请节能专项补贴(占投资 10%-20%)、享受绿色建筑税收优惠(税率减 10%),降低投资压力;三是标准完善,制定《建筑工程节能设计及实施技术规程》,明确各阶段节能指标(如施工保温层空鼓率≤1%),标准执行率≥98%。
五、结论
建筑工程节能设计及实施需通过围护结构精准设计、可再生能源适配集成、全周期质量管控,解决传统模式粗放、适配差、脱节的问题。当前需突破超高层光伏安装(荷载与发电平衡)、严寒地区保温层耐久性(使用寿命≥20 年)、低成本智能监测设备(单价≤1000 元)应用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节能设计与数字孪生(构建建筑能耗虚拟模型)、AI(智能优化设备参数,准确率≥95%)融合,开发 “设计 - 施工 - 运维” 一体化节能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碳交易收益返还),为建筑工程低碳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侯敏. 建筑工程暖通系统安装中的节能设计与实施策略[J]. 中国住宅设施,2025(2):1-3.
[2] 文增超,公艳丽.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及节能减排实施策略[J]. 模型世界,2025(12):181-183. DOI:10.3969/j.issn.1008-8016.2025.12.060.
[3] 王静. 基于建筑工程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策略研究[J]. 建筑与装饰,2025(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