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背景下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赋能现状与问题研究

作者

白娟 马海龙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泉源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一、互联网+”背景下,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赋能现状

1、心理赋能主要实践形式及特点

目前,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运用的心理赋能实践形式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主题班会、个别谈心、心理辅导活动等。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最常用的的一种形式。班主任会定期去组织主题班会,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着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如“感恩教育”“责任与担当”等,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进行反思。某学校的一位班主任,在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育中,通过播放感恩父母的视频,分享学生们自己所经历的感恩故事等,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助力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主题班会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它带有集体性,另一方面又具备系统性,能够将全班学生都囊括其中,能够较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进行自我反思,促使学生做出行为方面的调整。

个别谈心是另又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赋能实践形式。班主任借助和学生一对一展开交流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思想方面的动态情况,同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在某小学,有一位班主任察觉到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出现变故而情绪变得低落,便十分及时地和这名学生开展个别谈心,认真倾听其内心存在的困惑,帮助学生成功走出心理阴影。个别谈心所具备的特点就在于它有着很强的针对性,还极具私密性,能够较为全面且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而提供适合学生个体情况的个性化指导。

心理辅导活动也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心理赋能活动形式之一。一般来讲,这类活动往往会以小组作为基本单位,借助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对自身情绪加以调节,并且促使其心理素质提升。某学校的一位班主任就在自己所负责的班级当中组织开展了一次名为‘情绪管理’的心理辅导活动,其做法是让学生分别去扮演处于不同情绪状态之下的角色,以此帮助学生们了解情绪多样性,同时还能让他们学会怎样做,才能更为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心理辅导活动的突出特点是互动性和趣味性,它能够凭借较为轻松的途径去引导学生展开心理方面的探索,进而实现心理层面的成长。

2、心理赋能的实践及成果

借助“互联网+”相关技术,班主任得以更为有效地开展德育方面的活动。某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类资源,精心设计了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班会开展过程中,通过播放富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以及开展在线讨论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责任感以及集体荣誉感展开深入思考。这样的创新活动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营造出一种积极且向上的班级氛围。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在参与这类活动的学生群体当中,超过80%的学生都明确表示自身对班级事务变得更加关注了,并且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上,也呈现出了更为强烈的责任意识。

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领域当中,有一部分学校引入VR技术,其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出沉浸式的体验条件,以此帮助他们能够更为出色地去理解生活里面所存在的各类挑战,并且更好地去应对这些挑战。以某地一小学来为例,该校借助VR技术对校园霸凌场景展开模拟,使得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之中分别去体验受害者以及旁观者这两种不同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尊重他人以及友善待人这些方面的理解。

从整体情形来讲,在“互联网+”这样的大背景下,班主任德育工作里有关心理赋能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心理品质方面有了提升。例如,学生自信心得到了提升,抗压能力变强了,情绪管理能力也有所增强。其次是班级氛围有了改善,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助精神变得更强了,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不少。再者就是家校合作得以深化,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予了更为周全的支持。这些成果一方面验证了心理赋能策略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也给未来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2]。

二、“互联网+”背景下,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赋能存在的问题

1、对“互联网+”利用不充分

当下,在德育心理赋能相关工作中,班主任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就一项针对全国500名中小学班主任展开的调查情况来看,仅仅38.7%的班主任会按照固定周期去运用网络资源来开展德育方面的工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超过60%的班主任依旧以传统的班会课形式以及个别谈话这类方式去推进相关工作。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若想改变当下这种状况,那就得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着重强化对班主任开展的技术培训工作,以此来促使其数字素养得以提升;其二,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起到鼓励创新实践的作用;同时,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和专业指导,为"互联网+"德育创造有利条件。只有从多个方面协同推进,才能够切实将新技术在德育心理赋能方面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心理赋能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使用的心理赋能方法普遍存在陈旧性问题,缺乏创新意识。不少班主任依旧靠着传统的说教式方法来开展工作,例如,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等等。这些方法,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把道德观念传递出去的。但是,有些班主任在班会上所采用的案例分析或者道德故事,常常是缺乏时代感的,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都觉得班主任的德育方式太过传统了,没什么吸引力。这样陈旧的方法,不但使得学生的参与度降低了,而且还有可能让学生生出对德育内容的抵触情绪。

心理赋能方法缺乏创新还体现在心理赋能方法单一性方面,具体体现是班主任常常会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部分班主任在着手处理学生所出现的各类问题之时,往往习惯性地采用批评或者惩罚这类方式,却没有重视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来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样单一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但没办法有效地去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极有可能使得学生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加剧。

心理赋能方法缺乏创新,在多个方面给德育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那些陈旧的德育方法,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对于德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有所降低。单一的德育方法没办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致使德育效果不太理想。班主任在新兴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不足,这就限制了德育工作创新的空间。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去探索新的心理赋能方法,同时结合“互联网+”背景所具备的技术优势,以此来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以及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结论

在当下“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赋能是一项既复杂又重要的课题。要想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成效,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那就得持续不断地对德育理念加以更新,充分地运用互联网所涵盖的各类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技术手段,同时还要强化心理赋能工具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对德育工作模式展开创新性的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张蕾.立德树人背景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天地,2022,4(8).

[2]陈菲.浅析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

[3]于世海.“互联网+”时代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新通信,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