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的班级管理

作者

任秀娟

河南省漯河市实验中学 4623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不仅面临着学业压力的增加,还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以学校为主导,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如何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力量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成为初中班级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初中班级管理的研究,为优化班级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社三方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三方在教育理念上往往存在分歧。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一些社会机构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教育的公益性和育人价值;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虽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难以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的差异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难以形成共识,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沟通机制不完善,合作深度不足

目前,初中班级在家校社沟通方面虽然建立了一些基本的机制,如家长会、家访、家长微信群等,但这些沟通方式往往停留在表面,沟通内容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日常表现,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入探讨和交流。同时,家校社之间的合作大多是临时性的、松散的,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合作深度不足。

(三)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家长认为班级管理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自己只需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和督促学习即可,缺乏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家长也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社会力量方面,一些企业、社会组织对参与教育缺乏热情,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与自身无关,缺乏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此外,学校对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引导和培训不足,导致家长和社会力量在参与班级管理时缺乏方法和策略,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协同育人保障不足

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条件和基础。同时,政府和社会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导致协同育人工作缺乏保障。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初中班级管理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凝聚协同育人共识

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定期组织家校社教育理念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加强三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家长和社会力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通过宣传和普及素质教育理念、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策略,使三方认识到协同育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形成协同育人的共识。在凝聚教育理念共识的基础上,家校社三方应共同制定学生的教育目标和计划。教育目标应涵盖品德、学业、心理、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计划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协同育人工作有序开展。

(二)完善沟通机制,深化家校社合作

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家访、家长微信群等沟通方式外,学校应积极拓展沟通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机制。例如,开设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举办教育讲座和培训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参与能力;建立家校社沟通平台,如在线交流论坛、视频会议等,方便三方及时沟通和交流学生的情况;设立家长委员会和社会教育顾问委员会,邀请家长和社会代表参与班级管理决策,增强三方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家校社应开展常态化的合作活动,加强三方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三)激发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

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和培训,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教育活动等形式,提高家长对班级管理的认识,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

同时,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班级管理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参与班级管理的水平。例如,举办“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等主题的家长培训活动,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家长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协同育人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平台;加大对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的资金支持,保障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应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结论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初中班级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沟通机制、激发参与热情、优化资源配置等策略和实施路径,可以有效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凝聚教育合力,提升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案例表明,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为初中班级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世红. 班级建设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J]. 现代教学,2024, (19): 40-41.

[2] 孙榕谦 . 家校社协同育人进程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叙事研究 [D]. 西南大学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