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农村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作者

李红林 屈淼 张小东 张世凤

四川省地震局攀枝花地震监测中心站 617000 身份证 617000

一、攀枝花概况

1、攀枝花地质构造

攀枝花市坐落在四川省的最南部,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内部。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其地质构造受控于金河- 箐河岩石圈断裂带、攀枝花岩石圈断裂带、磨盘山 - 昔格达岩石圈断裂带 [1](图 1)。三条断裂带形成于晚二叠世(2.5 亿年前),在古近纪至第四纪,随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发展,上述断裂带复活并与北东南西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北西- 南东向的鲜水河断裂带贯通。攀枝花市强烈构造运动使得该地区 地震活动频繁。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普遍的强烈 抬升和古近纪以来的水平运动。攀枝花市处于 SN 向的石棉—元谋地震带和 NE 向的盐源—洱源地震 带之间,强震大震不断,据历史记录,涉及攀枝花市并造成 6 级以上影响的地震有 3次,发生有感地震数百次。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 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多为弱震,区域稳定性较好。

图1 攀枝花地区断裂分布图

2、攀枝花地震情况

自 2008 年起,攀枝花附近 2 0 0 k m 的区域内总共发生了 12 次中度感应地震,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参见表 1)。在 2008 年 8 月 30 日的 16 时 30分,攀枝花市的仁和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县在北纬 26.2 度和东经101.9 度的交界处发生了里氏 6.1 级的地震。该地震的烈度显示,Ⅷ度区的面积大约为 6 0 0 k m2 ,Ⅶ度区的面积约为 1 5 0 0 k m2 ,Ⅵ度区的面积约为7 5 0 0 k m2 ,而灾区的总面积大约为 。根据数据显示,到 2008 年 9月 3 日为止,受灾的人数大约为 120 万,其中 38 人不幸去世,589 人受到重伤。地震导致了大规模的房屋损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土木结构的房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场地震进一步引发了房屋倒塌和民房的严重破坏超过 3 万户家庭,数量为 6 超过 7 万间房屋受损,导致 19 处房屋受损超过 5 万个单位,由于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33 金额为六亿元。诸如教育、卫生、公路、通信、水利和机关这样的基础设施也遭受了显著的损害。

3、房屋情况

攀枝花的农村住宅主要是是在 2008 年 8.30 地震之前建造的,其中大部分是土木和砖木结构的房屋。不满足防护标准的房屋占据了农村房屋总数的 6 2 . 3 % ,共有84083 户家庭和342399 名居民居住 [2]。这批房屋的结构对地震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在地震发生时容易遭受损坏。部分村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也妨碍了他们对地震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和认识。由于农民对防震的认识相对较弱,他们对于建筑房屋的抗震防护标准和其重要性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村落,道路状况极为恶劣,一旦遭遇破坏性地震并导致道路被破坏和阻断,这些村庄便会变成孤立的岛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村民掌握了适当的防震和避险知识以及紧急救援手段,他们就能科学地进行避险操作,实现自我救援和相互救助,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和财产损失。

二、枝花地震应急能力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特点

1、地理条件

由于地理和地形的制约,该区域的交通非常不方便,主要依赖公路交通。在攀枝花市的金沙江上,存在着八座大型的公路桥梁。这里的桥梁数量众多,城市区域主要沿着河谷延伸,形状相对狭窄,这使得交通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并被阻断,从而对地震应急响应造成障碍。由

2、人口分布不均

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到2020 年,全市的常住人口中,年龄在 0-14 岁之间的人口达到了 16.97 万,这一数字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 1 4 . 0 0 % ;年龄在15-59 岁之间的人口数量为80.30 万,这一数字占据了全市总人口的 6 6 . 2 4 % ;年龄在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了 23.96 万,这占据了全市总人口的 1 9 . 7 6 % ,而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19.25 万,占总人口的

三、科普宣传工作对策

防震减灾的宣传活动是一种深度、持续性和广度都很高的普及教育任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新需求,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宣传优势,深化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活动。

1、市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其中市县作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桥梁,其地震部门在进行科普活动之前,可以更加便捷地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更准确地掌握基层民众对地震科普知识的需求,从而使得科普宣传材料的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地方特色;在地震科普工作中,市县地震部门作为基层民众最直接的反应和指导者,对科普工作的整体质量产生着显著的影响。市县的防震减灾部门通过组织小组长和支部书记的会议,对地震的预防、应对措施以及震后的自救和互救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这包括了房屋的安全检查、地震时的避险姿态以及简单的急救方法等。通过在街道上设立宣传站点并分发宣传材料,提供了室内、室外以及交通工具内的避震技巧、伤口处理和求救信号的发送等救援方法,并热心地为大家解答疑问,用简洁的文字分享相关知识。

2、利用多渠道进行广泛宣传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这个每个人都拥有一台手机的时代,通过乡村广播和电视台等传统渠道,村民们在农业闲暇时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而通过微信、抖音和微博等新媒体来观看短视频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生产和制作科普宣传产品时,必须考虑到这个时代的特色,以扩大其受众范围。制作短视频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方言特点,以激发大众的兴趣,并为年纪较大的人群提供科学普及的素材。

为了让村民能够迅速掌握和记住防震知识,我们提供了简明扼要的宣传材料,如防震减灾知识手册、海报和小册子,确保内容简明、易于理解,并配有丰富的插图。

3、建立示范性的防震减灾村庄

建立示范:通过创建若干防震减灾的示范村,这些示范村能够展示抗震建筑、紧急避险设备以及灾后恢复等方面的工作,吸引其他村庄的参观和学习,从而提高防震减灾的实际效果。我们计划在示范村中建立一些标志性的防震减灾设施,例如避震棚和应急避难场所等,以供村民们参观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屈淼, 杨光远, 徐静, 等. 加强防震减灾宣传与地震应急能力建设[J].四川有色金属 ,2021,(02):58-61.

[2] 谭可 , 崔春斌 . 攀枝花市农村震害防御能力状况分析 [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6,33(05):22-25.DOI:10.13773/j.cnki.51-1637/z.2016.05.007.

[3] 市统计局 . 攀枝花市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N]. 攀枝花日报 ,2021-07-30(002).DOI:10.28615/n.cnki.npzhb.2021.001614.

[4] 王雅明 . 攀枝花市构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D].西南交通大学 ,2012.

基金项目 :四川省地震局科技创新基金(LY2118)。

作者简介 :李红林 (1998-),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学与防震减灾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