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于美彤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第二中学 272600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体系中,二次函数是连接代数与几何的重要纽带,其知识架构涵盖定义、表达式、图像性质及跨学科应用等多维内容,且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形成紧密逻辑网络。传统复习课常以线性知识梳理与例题堆砌为主,导致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整合能力不足,难以构建系统化认知结构,同时也制约了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认知工具,通过层级化结构、关联性符号和图像化表征,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思维图谱,契合初中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规律。

一、课前预构:激活认知基础,定位复习起点

在备课期间,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搭建起“二次函数复习思维导图”的整体架构。以“二次函数”作为核心主题,从中派生出“概念与表达式”“图像与性质”“实际应用”“知识关联”这四个一级分支,在每个分支下面再深入细化具体的知识要点。比如说,在“概念与表达式”这个分支下设立“定义( )”“三种表达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系数 a、b、c 的几何含义”等二级节点;而“知识关联”分支则包含“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联系”“与不等式解集的图像表示”等跨越不同知识点的关联内容。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给学生分发“思维导图填空式模板”,该模板仅展示一级分支与部分关键知识点(像在“图像与性质”分支下标记“开口朝向”“对称轴”等关键字),让学生通过自行复习教材、梳理笔记来完成二级节点的补充。例如,学生得在“表达式互化”节点下添加“一般式转化为顶点式的配方流程”“交点式和函数图像与 x 轴交点的关联”等信息。这一过程不但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还能凭借思维导图完整程度的不同,揭示出学生的知识漏洞,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精确的方向指引。

二、课中深化:多维互动建构,促进思维进阶

1. 知识图谱共建:从零散记忆到系统整合

课堂刚开始,教师挑选 3—5 份有典型性的学生预习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呈现,引领学生从“知识完备性”“逻辑明晰度”“重点凸显性”这三个层面展开相互评价。举例来讲,要是某个学生的思维导图缺失“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图像判定方式”,教师便可以通过询问“怎样借助函数图像来确定 的解集区间呢?”来引发全班同学探讨,随之在思维导图里增添“图像位于 x 轴上方部分所对应的 x 取值范围”这一关键联系内容。

在一同完善思维导图时,教师要加强知识之间的逻辑脉络。拿“实际应用”板块来说,可以构建“问题情境—数学建模—求解验证”这样的思维线路:把“喷泉射程计算”“桥梁拱高设计”等实际问题划分到“抛物线型问题”子节点,并注明“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定函数表达式—代入已知条件求解—检验实际意义”的解题步骤。经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从“单纯就题解题”的浅显思维提升到“模型构建”的深度认知。

2. 解题思维可视化:从机械模仿到策略生成

在例题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作为思维拆解的工具。以典型问题“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经过点 A(1,3)B(2,5)C(-1,1),求函数表达式并求 x= 3 时的函数值”为例,教学步骤如下:

问题解构:在思维导图“表达式求解”节点下标注“待定系数法”关键词,引导学生梳理“设式—代入—求解—验证”的四步流程,并用箭头标注“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与“消元法”的关联。

易错点标注:用红色波浪线标注“代入坐标时符号错误”“解方程组时计算失误”等常见问题,强化学生的元认知监控。

变式拓展:在思维导图旁添加“分支联想”区域,设置“若已知顶点坐标(1,2)和点(2,5),如何选择表达式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比一般式与顶点式的适用场景,培养思维灵活性。

三、课后延拓:自我诊断优化,实现精准提升

课后复习阶段,学生以“共建版思维导图”为参照,开展自我评估与查漏补缺。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薄弱点标注:用不同颜色标签标记掌握程度(如绿色表示“熟练掌握”,黄色表示“需要巩固”,红色表示“完全未掌握”),在“图像平移规律”“含参二次函数最值讨论”等节点旁标注具体问题(如“混淆‘左加右减’与‘上加下减’的应用场景”)。

个性化训练:针对红色标签节点,学生自主设计“微专题”复习方案,如制作“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口诀卡片”、编写“含参最值问题解题步骤清单”,并通过配套练习题进行强化。

动态反馈机制:教师设计“思维导图复习效果日志”,要求学生记录复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与突破路径。例如,某学生在日志中写道:“通过绘制‘表达式—图像—性质’三角关联图,理解了 a 的符号同时决定开口方向与函数最值类型,之前的混淆点得以澄清。”教师通过分析日志数据,针对性调整后续复习策略,实现“教—学—评”的闭环管理。

结语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复习课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其可视化、层级化特点契合初中生认知规律,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连贯应用,有效解决传统复习课的弊端,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工具优势,将其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未来,可进一步拓展思维导图在其他数学模块复习中的应用,探索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方式,持续优化复习课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小龙. 问题驱动下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策略探究——以“二次函数”为例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34):146-149

[2] 覃飞丽. 巧用思维导图引领数学中考复习——以复习二次函数为例 [J]. 求知导刊 ,2020(4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