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英语名著阅读教学提升高中中等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探究与实践
范玉晶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77599
摘要:名著阅读是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英语阅读课的一个有效延伸,培养学生的协作共进和探究学习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由此发展成为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高阶思维能力的水平。高中英语中等生是一群颇具潜力的学生,但是缺少有效的指引。笔者探究和实践如何为这样一个群体设计名著阅读学习模式,并搭建一个提升学习能力的有力支架,从而提高高中中等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 英语名著阅读教学 高中中等生 高阶思维能力
一.探究与实践的依据
1. 新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由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倡导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辅助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主题意义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最终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2.新高考的要求:新高考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等高阶思维的考察力度日益增强。通过阅读国外的英语文学名著,学生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的提升。
3.高中英语中等生:我校是县级中学,一个班级的学习状况几乎都是呈枣核形,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必须关注占群体大多数的“灰色群体”
4.高阶思维能力要求:高阶思维指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探究、发现和判断等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最终能够抽离支架的辅助,独立学习,从而使智力水平达到更高层次,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就是高阶思维能力。
5.理论支持
【本杰明·布卢姆分类法】:布卢姆分类法的核心旨在推动教育向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发展,而非仅仅局限于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和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理念注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为指导者的特点,成为现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鲁子问,2010)。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 Vygotsky理论认为,学生现有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潜在的水平之间存在着差距。这之间的距离,就叫“最近发展区”。每两个发展区之间的水平差异都是由教学决定的,而教学应当走在智力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概念和理论,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生生之间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 ,学生自己建立新的知识框架。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脚手架”,学生在互动中自主学习。通过搭建“支架”,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学生逐步具备高阶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最终撤离“支架”,真正体现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探索”这一教育本质。
二. 探究与实践内容:
1.总体框架:
第一阶段:准备阅读阶段——初搭“导”之支架,导读导航,提示学生阅读名著背景、作者、序言和目录,引导学生速读每个章节的主题大意和大致内容。
第二阶段:实践阅读阶段——精设“读”之支架,仔细阅读读欣赏分析,设计问题研究、任务、项目学习等学习支架的具体支架。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整本书的主题语境,进行精设专题式阅读。
第三阶段:评价成果阶段——搭建“评”之支架,教师采用“问题”、“图表”、“情境”、“写作 ”、“策略”等提问、讨论等方式作为支架,完成任务。对学生的表现和展示成果进行过程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第四阶段:拓展总结阶段——推动“拓展”支架,激发学生阅读及写作的积极性,由读一本名著,拓展到英语相关话题或主题讨论的写作中去;或拓展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获得认识上的广度和深度;或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家的作品;或同一时期的同主题的作品,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探究与实践重点:
1)三个板块
(1)读前:教师会利用问题导引、头脑风暴、图表等活动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支架的初搭。然后接着介绍名著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学生进入情境,对与阅读有关的主题及内容进行预测。最后依据对学生表现,来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搭建起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关系支架。
(2)读中: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教师提供问题、图式支架。在对文章结构、主题、人物关系、情感变化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阅读。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感及策略支架,让其对英语文章进行精读。之后教师会利用同伴、情景支架的方式开展对话、角色扮演、演讲、辩论赛等学习等活动。
(3)读后: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机会展示阅读成果。学习整理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及性格特点,完成角色分析报告;参与合作探究,完成手抄报分享、剧本编写、微电影制作、小剧场演出、英文应用文及多轮续写写作等活动。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情感能力的培养得以融合和提升。
2)六个环节
第一. 确定最近发展区; 第二. 为学生提供支架; 第三.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第四. 师生合作探究; 第五. 学生独立探索; 第六: 完成并分析效果评价。
3)教学策略。
(1)启发式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3)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4.探究与实践难点:
1)确保各个支架环节的连贯性。
支架式名著阅读教学环节中,确定最近发展区的、选择阅读任务是保证阅读开展的前提。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语言支架、图表支架、策略支架及情感支架等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在这一系列的环节进展中,每个环节都要保证环环相扣,为阅读的连贯做好铺垫。
2)确保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
支架式名著阅读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及自主性培养的过程。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3)确保支架的合理性,重视留白。
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经验和学生原有水平去预测在英语阅读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然后选取合理的“脚手架”去帮助学生更好的推进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空间,留白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的欲望。当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及认知能力之后,教师适当的减少支架。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探究与实践意义:
1.符合国家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英文名著阅读教学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的。
2.适合当前学情的需要。
为当前高中学段英语名著阅读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支架式教学阅读模式,填补了课堂教学中缺乏课外阅读、名著阅读的空白。有利于改变目前高中英语教学陈旧的方法和现状。让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提升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英语教学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和文化又提升了语言运用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2003版与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差异比较 包文敏;季锋; -《基础外语教育》- 2018-04-30
[2]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 翟晓萌; -《商》- 2015-12-31
[3]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 李思佳 - 2017-05-01
[4]《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5]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何振年; --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