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胡若楠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汉中市 723000
引言: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持续推进,通用航空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职院校作为通航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从单一价值灌输向职业精神培育转型的现实挑战。本文通过解析通用航空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实践特征,系统探讨其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价值逻辑与实施路径,旨在构建契合产业需求、彰显职教特色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为培养新时代航空工匠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1、通用航空文化简述
1.1 通用航空文化的内涵分析
通用航空文化是以通用航空产业为载体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与行为实践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飞行活动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核构建特定行业群体的共同认知。从本质属性来看,通用航空文化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与技术特性,既包含航空器研发制造、通航运营服务等实体产业要素,又涉及飞行安全理念、空中交通管理等制度规范层面,更涵盖航空报国精神、蓝天情怀等人文价值维度。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化形态使得通用航空文化不同于传统制造业文化的单一工具理性,也区别于普通交通文化的泛化服务属性,而是在飞行器与自然空间的互动中形成具有独立品格的文化范式 [1]。
1.2 通用航空文化的精神特征
通用航空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体现为动态平衡的二元结构特征,即进取性精神与规范性意识的有机统一。前者源于人类征服天空的本能渴望与技术突破的持续追求,具体表现为对飞行器性能优化的不懈探索、对航空服务领域的开拓创新以及对空域资源利用的深度开发,这种开拓精神推动着通用航空技术的迭代升级,且基于飞行培训、航空科普等载体向社会传递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成为驱动行业进步的核心精神动力。后者的规范性特征则根植于航空活动的特殊安全要求与复杂协作体系,具体呈现为对技术标准的严格执行、对操作流程的精准把控以及对团队协作的高度重视,在通航作业中,无论是飞行员的标准化操作程序,还是地勤人员的协同保障机制,都体现着将个人行为纳入系统规范的文化自觉。
2、通用航空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通用航空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实现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结构性耦合,作为兼具行业特性与人文精神的文化形态,通用航空文化不单单承载着技术伦理、职业规范等显性教育内容,更蕴含着开拓创新、责任担当等隐性价值要素,这种双重属性使其成为链接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天然纽带。相较于传统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理论说教困境,通用航空文化的具象化特征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职业行为准则,如飞行安全规程中蕴含的生命至上原则、航空器维护流程体现的工匠精神,均能基于具体的实践场景使学生直观理解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这种教育介质的转换大幅增强了价值传递的接受度,激发其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建构者”的角色转变,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外在规训到内生认同的质效提升[2]。
3、通用航空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3.1 扎根课堂阵地传递通用航空文化
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重构是通用航空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实现文化价值的内化传导,在专业课程开发层面,教师需突破传统思政课的单向灌输模式,将航空报国精神、飞行安全伦理等文化要素嵌入航空维修、飞行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知识模块,如在讲解航空器构造原理时同步解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飞行操作规范教学中融入敬畏职责的职业伦理,这种学科交叉的课程设计能够大幅强化学生对行业文化的认知深度,更能借助专业知识的具象化特征提升价值引导的实效性,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自然形成对通用航空文化的情感认同。除此之外,教师队伍的认知转型与能力提升是课堂阵地建设的另一支撑要素,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行业文化储备不足的客观现实,亟需通过校企协作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组织教师参与通航企业的生产实践与文化研修,使其在真实场景中理解通用航空文化的实践形态与精神内核,同时学校可邀请具备飞行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基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还原航空作业中的道德抉择与责任担当,借助从业者的亲身经历增强课堂讲授的感染力。只有当教师群体成为通用航空文化的深度解读者与自觉传播者,才能突破照本宣科的教学困境,实现文化传递从知识表层向价值深层的有效渗透。
3.2 依托实践活动践行通用航空文化
实践平台的立体化构建为文化践行提供物质载体,其设计逻辑应遵循“认知 - 体验 - 内化”的渐进式教育规律。在基础认知阶段,教师可利用飞行模拟器操作、航模制作等具身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感受严谨规范的操作要求,如通过模拟紧急迫降程序理解安全至上的行业准则,借助航电系统调试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种将抽象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操作指令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消除理论说教与学生经验的隔阂,使文化认知建立在实际操作带来的直观体验之上,形成知行合一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地,进阶性的社会实践项目则着眼于文化认同的深化与价值外化,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通航应急救援演练、航空科普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活动,引导其将课堂习得的职业规范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如在山区医疗救援模拟任务中,学生除了需要运用飞行技术解决复杂地形起降难题,同时要在时间压力下坚守生命至上的伦理原则,这种双重考验能够促使其在实践中完成职业角色与文化身份的同步建构[3]。
3.3 基于通用航空文化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空间的符号化改造是营造文化浸润环境的基础工程,在物理空间层面,学校可建设航空主题文化长廊、飞行原理互动展区等实体场所,将空气动力学原理、航空发展史等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装置,使学生在日常校园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文化熏陶;精神空间的重构则需依托特色品牌活动。如设立“蓝天工匠”年度人物评选,通过表彰具有突出职业素养的师生典型,塑造崇尚精益求精的价值导向,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局限,形成全天候、沉浸式的文化育人场域。另一方面,文化共同体建设是提升校园文化辐射力的战略选择,学校可成立跨专业的航空文化社团联盟,整合飞行器设计、机场管理等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航拍测绘、无人机植保等实践项目中培育协作创新意识。同时,着力构建校企文化互动机制,例如引入通航企业的晨会制度、安全宣誓仪式等职业文化元素,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适应行业特有的行为规范。
结束语:通用航空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航空产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本研究通过构建文化融入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型,证实了行业文化资源在价值观引导、职业精神培育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文化融入的量化评价机制建设,推动通用航空文化育人模式向纵深化、系统化发展,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与产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双向赋能。
参考文献
[1] 张海静 , 杨红岗 , 胡洪志 . 航空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路径研究——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41 (01): 20-23.
[2] 邵利. 通用航空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科教导刊 , 2023, (26): 93-95.
[3] 刘思佳 , 严帅 , 杨梦娜 . 体现通航特色的航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J]. 中国航务周刊 , 2023, (04):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