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计算错误的成因与对策
李丹丹
梁山县拳铺镇徐集后张小学 山东济宁 272600
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时期。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计算是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内容,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不仅能够为后续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学生计算错误现象十分普遍。对于学困生来说,计算能力是其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由于他们在计算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障碍,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和兴趣。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
一、小学学困生数学计算题错误原因
(一)审题能力不足:信息提取不全,理解偏差
在进行数学计算题的解题时,学生很容易受到信息提取不全的影响,从而导致理解偏差。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数学老师在进行数学题目讲解的时候,都会反复强调审题这一环节。然而,由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导致小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数学老师在讲解有关长度单位的计算时,有的小学生会把长度单位“米”看成“分米”,有的则会把长度单位“厘米”。总之,由于小学生的审题能力不足,导致他们没有完全理解题意和题目信息。对于这一类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
(二)基础知识薄弱:运算规则掌握不牢,数的概念模糊
运算规则掌握不牢是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数学的运算规则,这是计算的根本。而小学生由于思维能力较差,对运算规则的理解不到位,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例如:“ 6×2′ ”,学生不会分先算2 个加,导致计算错误。又如:“31×5”,学生不会求一个数是几就求几个数的和。还比如:“32-7”,学生不会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正确地判断出结果,导致计算错误。又如: *56×12 ”,学生不能正确计算出结果。这些错误都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理解运算规则而导致的。
(三)计算习惯不良:书写不规范,缺乏验算习惯
对于数学来说,计算是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之一。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那么在计算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错误。如:对于一些数字的书写不规范,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常常会出现“四舍五入”、“十位不进位”等错误。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例如:对于一些数字的计算,学生常常会忘记验算;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学生往往会出现“跳步”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学困生数学计算题错误纠正与审题能力培养对策
(一)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计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计算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计算题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去思考、去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二)加强对学困生的基础训练,巩固学困生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错误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对学困生的基础训练。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巩固学困生的计算能力。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要将学困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设计得相对简单、易懂。另外,老师还可以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例如在学完数字运算后可以让学困生进行简单的口算训练;在学完四则混合运算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口算训练等等。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老师为了更好的巩固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加大给予学困生积极的暗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计算这一学科。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学生出现计算错误后,老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此外,老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只有老师能够针对不同学困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有效提高学困生的计算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计算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数学计算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探索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小游戏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数学知识竞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一些趣味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数学知识竞赛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比赛,比赛的题目一般比较简单,学生们的成绩也比较好。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数学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有限、学习基础较差等原因,导致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纠正,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数学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钟晶 . 五年级小学生小数乘除法计算错误研究 [D]. 南昌 :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2] 李艳 .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错因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 [D]. 扬州大学 ,2020.
[3] 丁娜 . 乡镇六年级学生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 [D].信阳师范学院 ,2020.
姓名:李丹丹,女,汉,籍贯:山东济宁梁山,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