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与地理跨学科命题探索
刘恩汝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的颁布,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25 年福建南平、泉州等地市的一检卷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系统引入武夷山国家公园、浔埔簪花等本土文化元素,体现命题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转型。通过对福建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发掘,探究一种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和地理学科交叉融合的命题方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进福建独特的地域文化,让学生们在体会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魅力同时,也能对他们所处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融合。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与骄傲,又能促进他们探索未知,与自然和人文相融,为培育具有国际眼光和乡土情感的新一代优秀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命题立足教材,构建融合框架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构建融合的知识架构,是中学和地理学科融合的基础。从福建地域文化的角度看,语文教学内容和地理学科具有很大的整合空间。在理论上,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可以突破学科的屏障,遵循着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有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语文教科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字表述功能,而地理教科书注重的是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两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对福建的区域文化有更为全面的了解。福建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多样,民俗丰富,这些都可以在语言和地理教科书中找到痕迹。通过对课程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把语言中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与自然气候条件、地貌成因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把福建的区域文化作为连接的桥梁,构筑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架构 [2]。这样的架构,既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福建的传统,又可以训练他们综合应用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课程和题目的设置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雨的四季》时,教师可以从福建地域角度出发,对语言和地理材料进行深入发掘,建立综合性的知识架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并对作家描写的春雨温柔,夏雨的温暖,秋雨的宁静,冬雨的寒冷等特征进行剖析,了解文章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雨水的情景,体会到作家对雨水的热爱。接着,教师可以进行命题考查,通过介绍福建地区的相关情况,结合福建的四个季节降水资料图表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考虑福建地区的降水情况和文章描述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从地理上看,福建处于亚热带季风地区,夏天受到西南季风的作用,雨量充沛,雨量充沛,多雨,与夏雨炎热相衬,使学生完成知识拓展和框架构建。
二、设计依托情境,关注综合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要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在参与过程中写出策划方案,制作海报,记录活动过程,运用多种媒介发布学习成果。在常规的课程中,知识容易被分割开来,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则是以创造现实的情景和以任务为动力的方式,突破学科的界限,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文本解读、语言表达能力和地理课程的环境分析能力、空间认知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从而达到了由理论向实际的转变 [3]。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如观察研究、对比分析和项目探究等,学生能够积极地探索语文和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如近年来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各地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进行展览,福建“闽在海中 向海图强”的主题馆亮相博览会,展现独特的人文地理,聚焦福建地域海洋文化,介绍海丝文化、妈祖文化、非遗传承等。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关注本地区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如此便可探究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跨学科综合实践的非连续性文本命题设计。依托“闽海踏浪 丝路传情”主题研学活动的情境,“寻海丝遗迹”活动通过探访妈祖祖庙及海丝文化遗迹,增进学生对妈祖文化的认识,感受海洋文化,增强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基于文博体验,讨论如何阻止福建海丝文化遗迹的消亡或失传并让其焕发新彩,这同样是对“身边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深入探讨。设计封面展现主题研学实践活动的成果,通过色彩、图案元素、题词、字体等设计角度,传达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传承,这既是对活动成果的总结,也是对“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的进一步升华。
三、明确学科立场,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跨学科命题的考查本质在于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考查,其他学科知识与内容在试题中的介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但最终还是指向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初中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命题一方面要联系《中考评价体系》考查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对学生学业发展的相关要求,确立既体现试题考查“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又体现“教考一体,教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命题方向。
比如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近年来所选文本关注时事热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注重图文结合,多文本互联,常与综合性学习、应用文写作等融合考查。在跨学科命题过程中,切勿机械地将学科知识进行拼盘,更不能因为跨学科而失去了语文学科立场。初中语文和地理教学的内容存在着很多联系,教师需要挖掘学科之间的文化联系,有效结合地域文化资源,才能在跨学科命题实践中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理解能力进行有效考查。
参考文献
[1] 陆玮婷 . 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 2025, (10):54-56.
[2] 王丙双 , 耿小娟 . 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河南教育( 基教版 ), 2025, (04): 63.
[3] 赵梓伊. 初中地理与语文跨学科融合探索——以“世界的气候”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2025, (0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