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衔接策略
胡艳婷
莆田第一中学
习近平 2019 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2024 年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2。深入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螺旋式上升地培养让党放心,堪担时代大任的新人是思政课的“答卷”。教学目标是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指挥棒”,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合理设计衔接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一、中学思政课教学目标衔接的价值意蕴
科学、有序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思政课一体化指路明灯。
(一)纵向贯通,阶梯递进,筑牢立德树人之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关注点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及道德认同,高中思想政治课则更关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理性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和时事热点,把好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修养。在具体目标的培养上,初、高中思政课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教学目标的设定均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对不同阶段学情的学生进行精准施策,守好不同学段的教学“责任田”,培育出符合新时代新征程要求的时代新人。
(二)破除割裂,承上启下,突破现实困境之钥
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许多老师已转变教学中各自为阵的教学误区,将眼光放眼在自己各个学段的培养要求上。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目标断层。一方面,在根据具体框题设定教学目标过程中,部分老师“穿新鞋,走老路”。初中重感性思维的培养而高中重理性思维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目标设置中会忽略这一学情区别,两个学段之间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明显差异,不符合当前学段要求的教学目标会导致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只关注当前学段的培养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忽视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其次,评价脱节。教学评价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学情的衡量和测定,在当前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的背景下,评价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具有引导作用。但反观当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没有实现不同学段之间的贯通,存在各自为阵的情况。
二、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衔接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和导向,设定具有连贯性的教学目标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要求。
(一)纵向衔接,依认知规律建梯度
首先,目标设定应有层级性。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初中处于学生的形式运算初期,在这一时期思政课教师教学应侧重具象案例教学,高中处于学生的形式运算成熟期,应侧重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权利与义务”这一初、高中共同涉及的主题时,初中的教学目标要应侧重于情感熏陶为主,而高中则应深化为对制度的认同和理性思考,通过探讨社会热点以辩证认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完成初中的感知,到高中的理解与践行这一培养环节。其次,目标设定应有全局性。一方面,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将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教学目标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另一方面,要确保各阶段教学目标相互衔接,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接收到既符合其认知水平,又能承前启后的思政课知识,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二)注重实践,据课堂反映调策略
教学目标是否准确科学、切实可行,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关系着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发挥和效果。评价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具有衔接性,不能简单地从文字上进行评判,最终要落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从初、高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上看,一以贯之的是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作为公民通过主动认知和主观构建形成的对政治体系的积极情感态度,进而发展为对国家的政治信仰。从这一核心素养的表达上已经存在着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路,所以,不同学段的教师在课堂中,应挖掘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由此来调整后续的教学。从学生课堂反映上看,制定出具有层级性的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目标达成的程度。在课堂中,关注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螺旋式上升。
(三)教研联动,破学段壁垒提能力
教师是教与导的主体,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实现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衔接关键在教师。首先,中学思政课教师要研读新课标。研读新课标以明确各学段目标定位和学业质量要求,初中阶段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可多用“感知”“体验”“认同”等动词。在高中阶段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认同的培养,目标表述可侧重“理解”“分析”“践行”等高阶要求。其次,开展中学思政课一体化研讨会。各地教师进修学校要牵头,鼓励初、高中教师针对具有关联性的教材内容进行共同研讨。例如,针对“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这一主题,初、高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展开讨论分析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通过梳理党的诞生、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及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初步把握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救中国;在高中思政课中,教学内容侧重于对比 20 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出现的三种救国、建国方式,引出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任何党派的不同,在对比分析中坚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人民的选择。基于两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全面分析,进而对比制定出科学的、具有层级性的教学目标。
思政课教师要持续优化教学目标衔接机制,共同努力构建连贯的思政教育体系,共创思政课良好的教育生态,努力培养更多信仰坚定、爱国奉献,自觉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二)期刊论文类
[1]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求是,2020,(17).
[2] 习近平. 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新华社 [N],2024
[3] 李寒梅 . 论思政课政治认同培育目标的一体化建设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06):65-70
[4] 万美容 , 陈迪明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0,(1).
[5] 王立仁 , 白和明 .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