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师计划”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课程设置研究

作者

陈思怡 舒子洋 陈珂毓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优师计划” 旨在为乡村教育输送人才,而乡村教育情怀是 “优师计划” 师范生坚守乡村教育岗位的核心动力。尽管该计划提供学费减免、就业保障等政策支持,但缺乏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师范生难以长期坚守。乡村教育面临教学资源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等难题,强烈的情怀能支撑他们克服困难。陶行知强调奉献之心对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以 S 师范学院为例,研究 “优师计划”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课程设置,剖析现状、问题与成因并优化,对丰富教育理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一、“优师计划” 与乡村教育情怀概述

(一)“优师计划” 解读

“优师计划” 全称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自 2021 年实施以来,旨在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定向培养一批优秀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举措。该计划由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分为国家优师计划和地方优师计划,前者由部属 6 所师范院校承担培养任务,后者由省属高水平师范院校负责。S 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承担院校之一,肩负着为当地乡村教育输送优质师资的重任。通过 “优师计划”,众多师范生得以接受定向培养,毕业后定向服务于乡村学校,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乡村教育情怀内涵

乡村教育情怀是教师对乡村教育事业怀有的深厚情感、坚定信念与强烈责任担当。它涵盖多个层面:对乡村教育价值的高度认同,深知乡村教育在推动乡村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对乡村学生的关爱与关怀,密切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对乡村文化的尊重与热爱,积极主动地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以及具备无私奉献精神,甘愿克服乡村教育中的种种困难,长期投身乡村教育工作。这种情怀不仅是乡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在驱动力,更是影响乡村教育质量与教师队伍稳定性的核心因素,对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二、S 师范学院 “优师计划” 乡村教育情怀培育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架构

S 师范学院针对 “优师计划” 师范生构建了一套涵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体育等常规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基本素养;专业教育课程依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教师教育课程聚焦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则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向 S 师范学院 2021 -2023 级 “优师计划” 师范生发放问卷 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60 份,有效回收率 。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乡村教育的认知、课程设置满意度、乡村教育情怀培养效果等方面。同时,选取 20 名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挖掘课程设置在乡村教育情怀培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调查结果:课程目标认知模糊。部分师范生对乡村教育情怀的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在报考 “优师计划” 时,超 4 0 % 的学生是因为就业保障和分数因素,真正出于对乡村教育热爱的比例不足 。这表明课程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乡村教育职业观方面存在欠缺。课程内容乡土性不足。在课程内容方面,仅有 2 5 % 的学生认为课程中乡村元素丰富,大部分课程仍以传统知识传授为主,与乡村教育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在专业课程中,较少结合乡村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乡村教育场景相联系。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见习和实习多集中在城市或乡镇中心学校,仅有 3 0 % 的学生有机会到偏远乡村学校实践,且实践时间较短,难以深入体验乡村教育的真实环境。学生普遍反映,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问题

1. 培养目标偏离

培养目标缺乏乡土特色,未充分体现乡村教师所需的特殊素养和能力要求。多数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很少考虑乡村教育的独特需求,如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社区融入等。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如 “培养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但未明确具体的培养标准和可操作的指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学生也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

2. 课程内容失衡

课程内容重专业轻乡土,乡村教育相关课程占比低,且多为理论课程,缺乏实践环节。例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关于乡村教育教学方法的内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对乡村教育实践技能的需求。课堂教学缺乏乡村情境,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少引入乡村教育案例和实际问题,学生难以形成对乡村教育的直观认识和深入理解。乡土资源挖掘不足,课程内容未能充分整合乡村本土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导致学生对乡村教育的认知局限于书本知识,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教学实践。

3. 实践教育薄弱

实践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规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忽视了自身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集中在大四的教育实习时间较短,且平时缺乏与乡村教育的接触机会,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实践形式和内容片面化,实践活动主要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主,忽视了乡村文化体验、家校沟通等方面的内容,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和综合素养。

(二)成因分析

1. 教育理念滞后:

传统育人导向偏差,部分教育工作者受 “知识本位” 思想影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忽视了乡村教育情怀的培育,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未将乡土文化认同、乡村教育责任感等纳入核心素养体系。对 “优师计划” 战略定位理解局限,将 “优师计划” 师范生培养等同于普通师范生培养,未充分认识到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和 “优师计划” 的战略意义,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育者自身乡村教育认知脱节,高校教师大多缺乏乡村教育实践经验,对乡村学校的文化生态、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了解不足,难以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真实的乡村教育情境。

2. 资源投入不足

乡土教育资源匮乏,一方面,缺乏专门针对乡村教育的教材、教具和数字化资源,现有课程多依赖理论移植,对乡村本土文化、民俗技艺等资源的转化利用不足;另一方面,乡村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合作机制不健全,无法为学生提供稳定、有效的实践平台。双师型师资缺口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备乡村教育背景的教师占比低,且缺乏乡村课堂教学、家校沟通等实践经验。同时,未能有效建立乡村优秀教师、民间文化传承人等担任兼职教师的机制,导致课堂教学与乡村教育一线需求脱节。

3. 课程设置缺陷

培养目标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从入学到毕业的递进式培养目标体系,各阶段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导致学生对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课程内容跟不上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的新要求响应迟缓,未能及时更新课程大纲,增加如乡村教育信息化、乡土劳动教育等实用性内容。校地合作不深入,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高校与乡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社区之间的沟通协作不足,导致课程内容与乡村教育实际场景匹配度不高。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课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水平,忽视了对乡村教育情感、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核,且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记录和跟踪评价,无法准确评估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效果。

四、“优师计划” 乡村教育情怀培育课程优化策略

( - ) 明确培养目标,凸显乡村特色

首先,精准定位培养方向。师范院校要明确 “优师计划” 师范生培养目标,突出乡村教育特色。培养方案应要求学生掌握乡土文化教学、乡村家校沟通等特殊技能,设定 “乡村教育胜任力” 指标,让学生毕业前完成乡村特色教案编写、教育调研等任务,确保培养出契合乡村教育需求的教师。

其次,分阶段融入乡村教育认知。大一开设《乡村教育概论》等通识课程,通过讲授、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乡村教育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形成初步认知。大二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乡村应用模块,如语文专业开展乡土文学创作与教学实践,数学专业结合乡村生产生活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能力。大三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支教、调研,锻炼教学技能,增强情感认同。大四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完成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等相关设计,提升综合素养。

最后动态调整培养目标。建立与乡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社区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收集需求与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如随着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适时增加相关课程与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

(二)优化课程内容,融入乡村元素

1. 通识课程强化乡村认知基础。

培养院校可以在在《大学语文》中增加乡土文学作品赏析,让学生感受乡村文化魅力;《思想政治理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政策,培养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社会学概论》开展乡村社会结构研究,让学生了解乡村社会特点。同时,组织乡村文化讲座、调研活动,加深学生对乡村的理解。

2. 专业课程融合学科与乡村场景。

数学专业设计以乡村农业生产、土地规划为背景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音乐专业开设乡土音乐课程,教授学生收集、改编民间音乐并融入教学和校园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乡村教育问题解决思维,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3. 教师教育课程聚焦乡村教学技能。

开设《乡村课堂管理》,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教学,让学生掌握应对乡村学情问题的策略;开设《乡村教育技术应用》,教授利用乡村现有资源教学的方法。加强实习指导,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机智。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乡村体验

1. 课堂教学引入乡村案例驱动教学。

以乡村教育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入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讲解理论知识时,结合乡村教师创新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知识运用。组织学生讨论乡村教育热点问题,鼓励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 实践教学深化乡村场景沉浸式体验。

增加乡村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与频次,让学生深入乡村学校参与教学和管理。组织乡村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对乡村的情感认同。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教育创新实践项目,锻炼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

3. 双导师制整合理论与实践指导。

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专业理论学习和教学设计指导,校外聘请乡村优秀教师传授实践技能、家校沟通技巧和资源利用方法。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助力学生成长为适应乡村教育的教师。

(四)完善实践体系,深化情感认同

1. 构建阶梯式实践路径。

大一、大二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教育志愿服务,如课外辅导、文化宣传,让学生初步接触乡村教育。大三安排一学期的乡村教育见习,深入课堂,参与班级管理和家校沟通。大四开展一学年的实习,全面负责教学工作,参与教研和社区教育活动,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2. 推行项目式实践学习。

学校设立乡村教育实践项目基金,鼓励学生申报 “乡村学校阅读推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等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开展调研、设计、实施和评估工作,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对乡村教育的热爱。

3. 强化实践反思与交流。

建立实践反思与交流机制,每次实践后要求学生撰写反思报告,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经历感悟,教师进行点评指导,促进学生理解乡村教育,坚定投身乡村教育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 [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2,(Z1):74-76.

[2] 张璞瑶. 地方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培养

[3] 泮梦婷 . 回归乡土 [D]. 安庆师范大学 ,2019

[4] 郭耀扬 , 马多秀 , 杨一鸣 , 等 . 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 [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5,(01):24-28.

[5] 高汝伟 . 基于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观的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33):93-96.

(基金项目:2023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S20231439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