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交流视角下汉彝翻译的重要性与策略研究

作者

阿都石且

西南民族大学

在多元一体的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虽丰富了中华文明,但也给跨民族交流带来了挑战。汉彝翻译作为汉、彝两个民族文化沟通的桥梁,其精准性与文化适配性直接影响着两种文化的互动质量。当前亟需构建专业化翻译体系,通过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翻译人才,确保译文既忠实原文又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只有建立权威翻译机构、完善翻译标准,才能突破语言障碍,促进文化深层对话。汉彝翻译工作者需深谙两种文化的核心要素,在理论指导下灵活实践,最终实现文化对等传播,推动民族文化的协同发展。

一、文化交流视角下汉彝翻译的重要

(一)促进汉彝民族文化交流

“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我国是一个融合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自进入新时代以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在不断增强,汉族与彝族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汉彝翻译就显得极为重要【1】。汉彝双语互译研究通过对比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建立统一翻译准则,旨在提升翻译准确性,促进文化交流。该系统既能精准传递彝族文化精髓,助力汉族理解彝族传统,又能帮助彝族群众无障碍接纳汉族先进文化,推动民族融合。翻译工作者作为文化纽带,通过语言转换深化汉彝互动,拓展彝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渠道,最终实现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

( 二) 提高彝族地区工作效率

汉彝双语互译是促进民族地区高效沟通的关键工具。随着文化交流加深,精准、流畅的翻译能帮助外界了解彝区发展,也为基层工作提供便利。例如凉山州美姑县、昭觉县等地,彝族人口占比超 90% ,许多中老年群众仅通晓彝语,而干部因语言障碍难以有效开展政策宣传、民生服务等工作。建立专业翻译机构,培养双语人才,可实现汉彝语言无障碍转换,既提升行政效率,又推动文化互鉴。这一机制不仅是沟通桥梁,更是民族团结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三)推动彝区经济的发展

汉彝双语翻译是民族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精准的翻译能有效促进招商引资,帮助彝族地区与外地企业对接,同时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当前,凉山特色农产品如雷波脐橙、会理石榴等已通过汉彝双语宣传打开市场,避免滞销损失。规范的汉彝互译不仅为农村青壮年创造就业机会,更推动农产品品牌化与跨区域合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翻译专业性,以语言互通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

(四)有利于译语的统一化

彝语分布广泛,方言存在着显著差异,按 1950-1962 年调查分为六大方言 26 土语,汉彝翻译存在一词多译、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但历代彝语文翻译仍有效促进了民族交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新时代,彝语文翻译事业能否更好发展,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培养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能力精的彝语文翻译人才队伍【2】。建立政治意识强、业务知识精的汉彝翻译队伍,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汉彝翻译的统一化有着重要作用。

二、文化交流视角下汉彝翻译的策略

从翻译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实现语言表达内容的转换和叙述,从而为应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提供一定的便利。在翻译方面,需要做到 “ 信、达、雅 ”。“ 信 ” 所指的是在翻译之后,其语言的内在意思和原文是相同的;“ 达 ” 所指的是所翻译的文章通顺,并且可以保证语言含义的清晰;“ 雅” 所指的是所翻译文章的用词优雅【3】。

(一)深入了解汉彝文化

1. 掌握文化背景

在进行汉彝翻译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族和彝族的基本情况、历史渊源、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对汉文和彝文的系统学习。通过多方面地学习和了解,可以逐步掌握汉彝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可以参考相关的历史文献、民族志资料以及彝族地区的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汉彝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这有助于翻译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从而做出恰当的翻译。

2. 理解语境差异

彝族语言中存在许多与汉语不同的语境和表达方式。首先,在词汇选择上,彝语拥有自己独特的形容词体系,许多形容词在汉语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词汇。例如,彝语中有专门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种类的特征或其他细腻的情感,如“生”字在不同的语境表示不同的意思“生小孩”/“ꀉꑳꒆ”;“生小牛”/“ꇂꇤꌺꏃ”;“生虫”/“ꁮꀿ”;“生芽”/“ꅿꁯꇙ ”等【4】。这在汉语中可能需要通过短语或复合词来表达。其次,在语法结构上,彝语和汉语也存在显著差异。彝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而汉语则是主语—谓语—宾语。例如,“我看书”/“ꉢꄯꒉꉜ”;“老师去吃饭了”/“ꂘꃀꋙꋠꁧꀐ ”。此外,彝语的形容词、数量词作修饰语时,通常位于中心词后,这与汉语的语法习惯不同,如“一副美丽的画”/“ꑴꁱꋽꎔꁬ”;“七匹马”/“ꃅꏃꂷ”‌。彝语还通过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变调等方式来表示疑问,这也是汉语中不常见的语法现象,如“你冷不冷?”/‌“ꆏꈜꈼꀕ?”;“我今天漂亮吗?”/“ꉢꀃꑍꎔꀕ?”。最后,在表达习惯上,彝语和汉语也各有特色。彝语中的某些形容词可能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更细腻地表达说话者的感受。而汉语则更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往往通过详细的描述和解释来传达信息。

(二)灵活运用翻译方法

1. 直译与意译

在汉彝翻译中,有时需要直译以保持原文的形式和风格,有时则需要意译以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翻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词汇、短语、句子的顺序进行翻译,使译文尽可能的与原文保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生动形象地表达原文意思。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翻译成“ꏀꑍꊋꀋꇤ,ꃀꑍꉌꆐ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翻译成“ꀒꋏꌩꁧꊪ,ꊂꋊꌐꒉꏿ。”;“江河流不尽,知识学不完”翻译成“ꒊꃀꒉꈤꀋꉆ,ꌧꇐꌷꌐꀋꉆ。”这类翻译字数不一定完全同等,但既忠实准确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又生动形象的保持了原文所用的修辞手法,即保持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进行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意译的核心在于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是形式。它不追求字面的对应,而是通过解释和重新组织语言来传达原文的意思。比如“他的意志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翻译成“ꋍꉌꊈꇓꂵꌟꃅꆽꇨ,ꇙꑐꀊꉆ ”既不符合彝语习惯,又令人费解,不知所云。而翻译成“ꋍꉌꊈꄳꑌꀍꀋꉞ,ꍠꑌꐴꀋꄓꄓ。”这样虽然与原文的形式并不同等,但却较完整的表达的原文的内容与意义,通俗易懂,符合彝语习惯。又如把“添油加醋”翻译成“ꋌꒉꋄꒉꇱ”虽然与原文的语言形式一致,但意义却使人不知所云,不能忠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内容,但翻译成“ꀋꇎꋍꇬꇱ”则虽然在语言形式上有一些不同原文,但确切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思想内容。

另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法,但意译不等同于死译、硬译、烂译,在两者都不可能单独采用时,要注意把两者有机地合二为一。根据原文,量体裁衣,灵活运用。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做到忠实而不死板,灵活而不离谱【5】。

2. 增译与减译

增译是在译文中增加必要的解释或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比如:“因为没考好,使他心情低落”/“ꋌꎖꌊꀋꉾꄉ,ꉌꂵꀋꇿꃅꑊꆹꐓꉩꀕ”其中“ꑊꆹꐓꉩꀕ”是增译,虽然原句并没有形容面部表情的词,这里灵活翻译成“ꋌꎖꌊꀋꉾꄉ,ꉌꂵꀋꇿꃅꑊꆹꐓꉩꀕ”,既体现了因为考试没考好导致的心情低落,又表现出了考试结果使自己面如死灰的失望之情。又如:“光荣啊!中国共青团”/“ꀑꑊꁤꇅꀕ!ꍏꇩꌠꏀꄨ”虽然译句与原句并非一一对应,但适当增译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对中国共青团的崇敬和敬仰,即意译的体现。

减译则是删除原文中冗余或不必要的部分,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在汉彝翻译中,翻译者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比如:“他吃完饭便躺下休息了”/“ꋌꋙꋠꌐꇉꑬꆏꁧꀐ”译句中并未翻译出“躺下”一词,但能使读者通俗易懂的理解和接受原句的意义,为的是避免冗余或者次要的部分,但并不影响译局的整体表达效果。

3. 音译与加注

音译又叫借音,是指通过使用发音相似的字来翻译外来语,译文字在音译过程中不再保留其原有的意义,只保留语音和书写形式。比如:“赶场”/“ꇤꍤ”;“科学”/“ꈆꑪ”;“豆腐”/“ꄔꃛ”;“扁担”/“ꀝꄇ”;“公社”/“ꇪꎹ”;“北京”/“ꀙꏢ”;“政治”/“ꍔꍞ”;“毛泽东”/“ꃀꊱꄏ”;“英国”/“ꑱꇩ”等。此类翻译使译文字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只保留了语音和书写形式。另外,纯粹音译不能使其意义还原,不能让其内容再现,不好理解和掌握的,可以在音译词的前后加上表示属性或类别的固有词语。比如:“北京”/“ꀙꏢꇓꈓ”;“政策”/“ꍔꊱꏦꃤ”;“黄河” 1∗ ꉼꒊ꒜”;“醋”/“ꋄꒉ”等。

4. 归化与异化

归化是指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尽量将异域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知识范围,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将作者引向读者的翻译策略。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比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在彝语中无法找到近似的语句语或谚语,那我们就只能采用异化的策略来完成翻译,可翻译成“ꌩꁧꀋꇙꂯꑌꃅꆳꉬꀋꅲ,ꌺꇖꀿꃀꉂꂯꑌꀿꃀꇫ ꀋꐥ。”;又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译成“ꄯꒉꁧꐙꉌꊢꆏꈳꅐ,ꌧꇐꎿꐛꊋꇤꆏꈭꅐ。”

异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特异之处,故意打破目标语语言常规,将读者引向作者的翻译策略【6】。它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如果遇到一些文化信息量比较大的或是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近似语的,那我们就只能采用异化的策略,将源语文化信息尽可能地进行完整传播,进一步缩小可译性限度。例如:“饥寒交迫”译成“ꂮꐚꈠꆺ” ;“灰心丧气”译成“ꉌꊰꑓꊰ”;“异想天开”译成“ꃅꑆꆞꇱꈪ”;“愁眉苦脸”译成“ꑊꆹꐓꉩ”【7】。

5. 避免产生歧义或联想

有的汉彝词、短语或句子的翻译会造成歧义,或与对应的词产生联想,容易使人误解。比如: 有人把“铁路”翻译成“ꅉꃴꎸꈜ”,从彝语习惯考虑“ꅉꃴ”有“地下”之意,看似无瑕疵,但“ꎸꈜ”是个名词,即“铁路”之意,从而容易使人把“地铁”误解成“地下铁路”,而地铁是一种交通工具,并不是铁路本身。又如佛教里的“袈裟”, 这词在现有的彝语里面找不到完全与之对应的词,只能通过音译、加注、兼译等方式来完成。如果音译成“ꏦꎫ”/“ꏤꏅ”/“ꏦꎭ”,其中“ꏦꎫ”容易使人联想为“街上”;“ꏤꏅ”容易使人联想为彝族特有的“擦尔瓦”即“ꏤꏅꃭꇁ”;而“ꏦꎭ”便有“腰部”之意。由此可见,有些彝语语库不存在的词是不能单纯音译来完成的,但可以另辟蹊径,通过音译加注释来完成,即以上“袈裟”可翻译为“ꏤꎭꀂꄁ”,这样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既保留了原词,又不影响对译词的掌握。

(三)注重语言特点

1. 把握彝语语言特点

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彝语同其他民族语言一样,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体系。汉彝翻译者需要熟悉彝语的语言特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特点,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其中语音的主要特点包括没有复元音,元音松紧对立,辅音较为复杂,鼻音和清化鼻音对立,舌尖鼻音和舌面鼻音对立,每个音节都有音调;词汇的主要特点包括双音节词多,多音节词少,构词方式多样,叠音词多,骈俪词丰富,同音词、同义词多;语法的主要特点包括动词、形容词、助动词和部分助词重叠可表示疑问,部分动词辅音清浊交替表示自动和使动,声调变化也有自动和使动的区别,有完整是引述格代词,介词均为后置,量词十分丰富,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形式相似,基本语序为主谓宾。

2. 利用彝语词汇

彝语词汇往往与彝族的文化、习俗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准确翻译。彝文是音节文字,每个字符代表一个音节,通常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具体含义。在进行汉彝翻译时,应尽量使用彝语中的现有词汇进行翻译,以避免过多的音译或意译带来的理解困难。同时,也要关注彝语词汇的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有些汉语词汇在彝语中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可以直接翻译。例如,“山”在彝语中是“ꁧ”,“春天”彝语为“ꃅꑌ”。对于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可以采用意译或其他适当的方法,用彝语中相近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传达相同的意思。例如“回家”在彝语中形式没有完全对应的词,但可用“ꀁꇬꁧ”,虽然形式并不完全一致,但意思一样。

(四)加强翻译人才培养

1. 提升翻译素养

彝文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努力【8】。汉彝翻译人需持续提升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与翻译技巧,通过实践学习精进业务水平。其核心使命在于传承彝族文化精髓,促进民族互鉴交融,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此,翻译者应深化理论研习,推动译作精品化;翻译机构可通过定期培训、吸纳多语种青年人才等方式优化队伍结构,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专业化支撑。

2.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汉彝翻译者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外语学习破除文化壁垒,避免文化中心主义。既要深谙彝族语言文字、风俗禁忌,也需掌握汉族文化语境,以文化敏感性化解沟通差异。实践中,可通过研读民族志、参与双语活动等方式增强文化互鉴能力。唯有建立双向文化认知,才能实现精准传译,推动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平等对话与有效传播。

三、结论

汉彝翻译作为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媒介,在促进民族团结、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