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审计视角下医院医疗风险防控体系的优化路径
吴艳艳
明光市人民医院 安徽省明光市 239400
一、公立医院医疗风险的特点及防控现状
(一)医疗风险的主要特点
1. 专业性强:医疗服务涉及复杂医学知识和操作规范,风险防控需要专业背景。例如药剂科药品管理需掌握药理知识和储存条件。
2. 隐蔽性高:部分风险潜伏期长,早期不易发现,如医疗器械潜在故障和医院感染隐性传播。
3. 连锁反应明显:医疗服务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引发系列不良反应,如病历书写不规范可能导致诊断失误和医疗纠纷。
4. 后果严重性:医疗风险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一旦发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同时损害医院声誉。
5. 防控难度大:医疗风险涉及多科室、多环节,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但实际工作中沟通协调存在障碍。
(二)当前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门协同不足:各部门在风险防控工作中各自为政,信息共享不畅,如医保办发现的违规收费问题未能及时与临床科室和财务科沟通。
2. 风险识别滞后: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数据分析能力,对潜在风险未能及时发现。
3. 整改落实不力:部分问题整改流于形式,责任追究不到位,监审科提出的整改要求未能落实。
4. 监督效能低下:传统监督方式难以应对新型风险,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对医疗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
二、监察审计协同监督的必要性
(一)协同监督的必要性
1. 职能互补:审计监督发现系统性和流程性问题,监察监督强化制度执行力。
2. 资源整合:协同监督实现信息共享和监督力量统筹,避免重复监督和资源浪费。
3. 效能提升:形成监督合力,提高防控效果,如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中,联合各科室开展自查自纠。
4. 成本节约:整合监督资源,避免重复监督,降低管理成本。
(二)协同监督的理论依据
1. 风险管理理论:强调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防控,协同监督覆盖医疗服务全过程。
2. 协同治理理论:主张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高治理效能。
3. 内部控制理论:重视监督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
三、监察审计协同监督机制的构建及实施路径
(一)构建组织体系及制度体系
1. 成立联合工作组:由医院领导牵头,监审科、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明确职责分工与协作流程。
2.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定《医疗风险监察审计协同监督办法》,明确协同监督的目标、原则、范围、程序和责任追究等内容。
(二)实施路径
1. 事前预防
联合评估:定期对医院医疗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制定防控预案。
预警指标: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时监测指标变化。
内控建设: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重点环节控制。
2. 事中控制
联合检查: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
动态监测:利用信息化系统对关键环节实时监测,及时干预。
快速反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应急演练。
3. 事后处置
联合调查:对医疗风险事件开展调查,查明原因和责任人。
整改问责:对责任人问责,要求科室整改并跟踪落实。
效果评估:评估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完善防控机制。
四、实证分析
结合的监审工作,监察审计协同监督在医疗风险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作风建设与廉洁风险防控
1. 医药代表管理
严格落实《医药代表接待管理规定(试行)》,
对 46 名医药代表进行登记备案并建立诚信档案,安排相关科室接待医药代表来访17 次。通过规范接待行为,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有效防范了医药购销领域的腐败风险。
2. 廉政警示教育
组织全院管理人员观看警示教育片,撰写心得体会、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171 份;组织 30 名党支部书记、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馆参观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了全员的廉政风险意识。
3. 执纪问责
对精神科负责人存在的问题提出停职停薪处理意见; 对口腔科过期耗材问题约谈科室负责人及责任医生;对党员职工酒驾行为提出党内警告处分建议;对服务态度问题多次被投诉的医生进行全院通报批评。通过严肃执纪问责,有效遏制了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二)纪检监察监督与业务规范
1. 日常监督督查:对财务科、药剂科、设备科等重点部门的廉政风险点进行督查;对职称竞聘、人员招聘、设备采购等活动进行监督;审核招标文件等。通过加强日常监督,规范了科室的业务活动。
2. 合同协议督查
对应急医院建设项目及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等招标文件讨论及 3 万元以下询价采购活动进行监督 30 余次,要求工程采购小组提升工程进度,严把质量关,防范了工程建设和采购领域的风险。
3. 自查自纠工作
与招标办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完成自查自纠材料上报;
开展利用“精致走账”违规吃喝等问题专项整治自查自纠工作。通过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存在的问题。
4. 巡察整改监督
建立监督督查台账,对市委第四专项巡察组反馈的 4 个方面 31 个问题整改工作进行监督,确保整改工作落实到位,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监察审计协同监督在医疗风险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谈话提醒和处罚,各事件责任人的风险防控意识明显增强,医院的医疗风险防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五、优化建议
1. 加强顶层设计:纳入医院发展战略,完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2. 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3. 强化队伍建设:加强监察审计人员的医疗专业知识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4. 完善监督机制:整合监督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将监督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5. 培育风险文化:开展全员风险防控教育,形成“人人讲风险、事事防风险”的良好氛围。
六、结语
构建有效的监察审计协同监督机制,为公立医院医疗风险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的实践可以看出,该机制能够有效整合监督资源,提升防控效能,在作风建设、业务规范、运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医疗风险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风险不断涌现,监察审计协同监督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创新不同规模医院协同监督的差异化实施路径,根据医院的规模、业务特点和风险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协同监督方案。作为医院行业监察审计从业者,我们应当继续立足实践,灵活运用监察审计手段,不断优化医疗风险防控体系,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春梅 , 张艳 , 袁静 .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联动问题研究 [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3,34(08):1126-1128+1136.
[2] 隋颖 . 推进公立医院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协调的路径探析 [J]. 经济师 ,2023,(04):106-107+110.
[3] 陈文卿 . 医院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的联动机制研究 [J]. 商业文化 ,2022,(1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