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焦虑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

作者

郑红涛 张晓莹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传播日益便捷,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大爆炸。信息大爆炸使得各种观念和价值观快速传播,其中不乏一些片面或错误的观点,进而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如无处不在的焦虑营销、“消费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等。这些现象还可能引发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这种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青年的焦虑和孤独感。当青年感到焦虑、压力或者孤独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手伸向食物。这些食物通常不是健康的蔬果,而是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零食,比如薯片、蛋糕、冰淇淋等。在情绪的驱使下,进食的速度可能会加快,量也往往超出正常的需求,而此时,身体可能并不饥饿。这种过度进食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害,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因此,在当今负面情绪对进食有日益严峻的影响的背景下,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和运行模式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改善青年的心理健康,还能促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情绪性进食是一种在情绪波动时,个体借助进食来缓解负面情绪的行为模式。情绪性进食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年龄段,尤其在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中更为严重 [1]。此外,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情绪性进食 [2]。作为一种饮食失调行为,情绪性进食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肥胖、慢性疾病和焦虑症等[3]。

本研究旨在对现有的情绪性进食理论模型加以验证与拓展。国内现有研究多采用横断面设计和问卷研究,少有实验研究,难以确定焦虑与情绪性进食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本研究将重点关注焦虑与情绪性进食的因果关系。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选择

选取荆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特质焦虑量表(STAI)筛选出无高特质焦虑的女性被试 80 名,年龄在 18-22 岁之间。要求被试身体健康,无饮食障碍或相关疾病,且近期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研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此外,所有被试在参与实验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明确知晓实验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以及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1.2 研究设计

将 80 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诱发焦虑情绪和放松状态,随后对比两组对不同热量食物的进食选择,旨在验证焦虑是否会导致情绪性进食。

1.3 实验材料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以及《标准化食物图片库》[4] 选出高热量和低热量食物图片各 18 张,共 36 张。高热量食物包括蛋糕、炸鸡、薯条等;低热量食物包括苹果、菠萝、橙子等。图片均为彩色,大小一致,背景简单,以确保实验材料的标准化。

1.4 实验流程

所有实验任务均使用 E-Prime2.0 编写。为了控制被试对食物的饥饿水平,会预先告知被试此次实验的报酬是一份零食礼包或者五元现金,要求被试在正式实验前2 个小时期间禁止进食,饮水除外,并在实验的前一天做好通知。

招募 80 名焦虑水平正常的被试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通过心算任务诱发焦虑情绪,对照组通过奇偶判断任务保持放松情绪。

在情绪诱发后,被试将进入食物决策阶段,被试需要对 36 张不同热量食物图片进行按键反应,每次随机呈现一张食物图片,被试需要在2s 内做出反应,F 键表示意愿摄入该食物,J 键表示无意愿摄入该食物。

1.5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实验过程中,通过 E-Prime2.0 软件记录被试在食物决策阶段的按键选择以及选择的食物热量类型。采用 SPSS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被试的基本信息和实验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等。然后,采用独立样本分析检验情绪状态(焦虑、放松)对食物决策行为(食物选择)的影响。

2 研究结果

将 80 名被试随机分为焦虑组和放松组,并两组的进食选择进行计分并做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如下:

表1 不同热量状态下的平均值、标准差及t 检验结果

**. 在 0.01 级别 ( 双尾 ), 相关性显著

结果表明,被试在焦虑状态和放松状态下的高热量食物进食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高热量食品,焦虑组比放松组有更高的进食倾向,对于低热量食品,放松组则比焦虑组有更高的进食倾向。

3 讨论:情绪对情绪性进食倾向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焦虑情绪显著增加了个体对高热量食物的进食倾向,同时减少了对低热量食物的进食倾向,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说明了焦虑情绪会导致个体通过进食高热量食物来缓解负面情绪,即产生情绪性进食行为。

Gross 的情绪调节理论表明焦虑可能导致个体寻求即时的情绪缓解,而高热量食物因其能够迅速提供能量和满足感,可能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具体而言,高热量食物通常富含糖分和脂肪,食用后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起到一定的情绪缓解作用,这就导致焦虑状态下个体对高热量食物的进食倾向增加。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情绪调节策略,但长期来看可能不利于健康。

在放松状态下,个体的认知更加清晰和理性,能够更客观地评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意义,因此对低热量食品的选择倾向相对更高,而焦虑情绪可能削弱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更难以选择健康但需要长期坚持的低热量食物。此外,低热量食物通常缺乏高糖、高脂肪食物带来的快速情绪调节效果 [5],因而将低热量食物视为无法提供即时满足的选择,所以在焦虑状态下,个体对低热量食物的进食倾向显著降低。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验设计探讨了焦虑情绪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研究发现焦虑情绪显著提升了人们选择高热量食物的可能性,同时减少了对低热量食物的偏好,导致情绪性进食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陈江明 .(2023). 情绪性进食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探讨 . 心理学进展 ,13(5),1693- 1698.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5204

[2] 吴凌,& 刘凤林.(2023). 青少年情绪性进食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3] 侯方丽 , 陆青云 , 许韶君 , 丁秀秀 , 张兆成 ,& 陶芳标 .(2015).抑郁症状和情绪性进食行为对青少年膳食模式的影响 . 中国学校卫生 ,36(9),1289- 1293.

[4] 孔繁昌 .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神经机制 [D]. 西南大学 ,2012.DOI:10.7666/d.y2149456.

[5] Gibson E L .E motional influences on food choice: sensory,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athways.[J].Physiology & Behavior, 2006, 89(1):53- 61.DOI:10.1016/j.physbeh.2006.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