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构建
邓丽静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引言
本文对融入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实施策略以及管理监督机制展开探讨,评价体系所强调的原则有教育目标一致性、全面性以及多元性、动态性以及发展性、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等,实施策略包含梯度化实施以及多维度渗透,管理与监督体系注重科学且严谨,明确师生角色以及责任,还建立了反馈与改进机制。
一、融入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
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中,语言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协同推进成为关键路径。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学评估机制需着重考查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民族价值认同、多元文化理解等思政维度的实践应用,这种双向互动的评价范式能有效引导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言知识传授,又能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提升的良性互促 [1]。
(二)全面性与多元性原则
该原则主张建立覆盖知识能力与价值导向的双重评估框架,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中要系统检验语言应用水平,还需有机融入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指标。实践中需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行业专家评估相结合的立体化模式,借助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等多维度的发展水平。
(三)动态性与发展性原则
教育教学评估的动态发展导向立足学生个体成长轨迹,依靠构建分阶段测评机制与过程性成长档案追踪体系,系统观测其语言素养与价值认知的协同演进。借助动态评估数据的针对性解析与发展性反馈,引导学生借助自主反思实现认知水平的递进式提升。
(四)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原则
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原则重点关注评价机制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的适用性与应用效能。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系统考量院校资源配置、师资专业素养及学生认知水平等现实因素,需规避评价标准过度细化或操作流程过于冗长的问题,指标设计应遵循可观测、可量化的准则,例如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为描述,在实施层面宜采用师生互动性强且操作便捷的评估手段,如课堂即时反馈、简易量化评估等方式。
二、融入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一)评价体系的实施策略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落地执行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构建系统性实施方案。在具体操作层面,可采取梯度化实施与多维度渗透相结合的实践路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与价值认知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教学模块与评价量表,保证每位学生可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适切的发展指引 [2]。例如在听力课程中,可选用反映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英语音视频材料,在检测听力技能的设置开放式反思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针对口语教学,可组织学生就全球治理议题进行角色扮演辩论,在评价标准中设置语言流畅度、逻辑思辨力和文化立场三个观测维度,同时依托智慧教学系统构建动态评估模型,整合课前预习数据、在线互动轨迹与课堂即时表现,形成覆盖语言能力发展与价值塑造的立体化评价网络。
(二)评价体系的管理与监督
教育评价机制的公信力依赖于科学严谨的监管体系支撑。教学单位应当构建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要在校级层面设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政策设计,也要在院系层级落实具体操作规程,特别要细化争议调解预案与责任追究条款,凭借定期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帮助评审人员深化对课程育人指标体系的认知,掌握可操作的实施路径。监督机制建设需形成内外联动的格局:在校内组建由资深教师构成的教学督导团队,对评价流程和结果进行动态跟踪,保证每个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建立包含学生满意度调查、跨校专家盲审等多元反馈渠道的 " 全景式 " 监测网络,针对评价过程中暴露的指标执行偏差、数据失真等问题,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借助公开透明的处理流程和结果公示制度,切实维护学术评价的专业性与严肃性。
(三)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责任
在构建课程思政导向的大学英语评估机制中,师生双方各自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作为评估框架的建构者,需要在课程设计环节系统规划评价方案,将思政育人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观测指标,凭借课堂观察和动态记录,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学生的成长轨迹,结合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建立价值认知。学生则转变为评估过程的深度参与者,凭借建立学习档案、开展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多维反思,在批判性对话中辨识语言运用与价值认知的薄弱环节,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想境界的同步提升,同时需恪守学术诚信准则,真实呈现学习轨迹与思维演进,自觉维护评估过程的公信力,培育教学相长的良性生态。
(四)评价体系的反馈与改进
反馈机制与持续优化是教学评价体系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评估环节完成后,教师需在第一时间向学生传达评估结果,要准确说明考核成绩,更要结合具体案例剖析学生在语言应用与价值认知方面的进步空间,量身定制提升方案,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周期性数据分析机制,依靠横向比较平行班级、纵向追踪多届学生的评价数据,系统梳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性难点。当数据反映多数学生在跨文化思辨能力方面存在短板时,应及时增设专题研讨模块和模拟实训环节,另外需构建常态化意见征集渠道,充分吸纳师生对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结合最新教育导向与学科发展动态,灵活调整评价标准、方法及实施步骤,保证整个评价系统契合国家育人方针,切实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
融入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构建对于达成高等教育育人目标意义重大,遵循教育目标一致性、全面性与多元性、动态性与发展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等一系列原则,施行梯度化、多维度的教学与评价策略,构建科学严谨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明确师生角色与责任,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此体系可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秀文 . 学本教育理念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探究[J]. 海外英语 , 2025, (06): 229- 231.
[2] 董婉.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研 [J]. 黑龙江科学 , 2024, 15 (23): 123- 125.
邓丽静(1978.08),女,汉族,天津,硕士研究生,讲师,大学英语教学部副主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此论文为 2023 年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专业综合改革一般项目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指标体系和案例库建设(项目编号:207005458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