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唐代长安城的国际化特征

作者

张司绪

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 610213

引言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人王维的诗句,生动描绘了盛唐时期长安城万国来朝的恢弘气象。这座坐落于古代丝绸之路东端的伟大城市,以其百万级的人口、恢弘的城市布局和高度开放的社会风气,成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无与伦比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唐代,长安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更是世界经济、文化和时尚的焦点。络绎不绝的驼队与帆影,将天南海北的财富与智慧汇聚于此;肤色各异的商旅、使节、僧侣和留学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蓬勃的异域活力。

如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致力于构建一个跨越山海的全球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新格局。“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与唐代长安城的历史特质高度契合。通过深入探究长安在商旅往来和文化交流层面的国际化特征,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大唐盛世的辉煌,更能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宝贵的历史镜鉴。

一、商旅辐辏的国际贸易中心

唐代长安的国际化,首先体现在其作为世界级贸易枢纽的地位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使得长安成为全球商贾云集、奇珍异宝汇聚的财富之都。

(一)东西两市:国际化的商贸核心区

长安城内设有东、西两大市场,即东市和西市,它们是帝国商业活动的神经中枢。东市多服务于皇室贵族,而广纳四海之货的西市,则更具国际色彩,被誉为“金市”。西市紧邻丝绸之路的起点开远门,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来自中亚、西亚、波斯、大食(阿拉伯帝国)乃至更遥远地区的商人。据史料记载,当时有超过 70 个国家与唐朝有官方往来,大量外国商人随之涌入长安。

在西市,商铺鳞次栉比,交易品类繁多。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和纸张从这里走向世界;而来自异域的香料、珠宝、药材、玻璃器皿、珍禽异兽等也在这里琳琅满目。从西域传入的葡萄、石榴、胡瓜(黄瓜)、胡蒜(大蒜)等作物,也通过这里的贸易,逐渐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西市内设有“波斯邸”、“珠宝店”等专营异域商品的店铺,甚至还有专门为胡商服务的仓库和旅舍。考古发现的唐代钱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和贵霜帝国的金币,都是那个时代中西经济频繁往来的直接物证。

(二)胡商的活跃与贡献

在长安的外国商旅中,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尤为引人注目。他们以善于经商闻名,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贸易中介角色。粟特商人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商品,还在长安开设店铺,经营酒肆、珠宝行等。他们中的许多人,如安菩、康续等,甚至在长安安家落户,世代侨居,其墓志铭成为研究当时胡人生活的重要史料。这些胡商不仅是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的足迹遍布长安的各个角落,为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多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乱阻隔,许多外国商人无法返乡,便在长安长期定居下来,进一步扩大了外来社群的规模。据统计,唐代宗时期,仅在长安登记在册的外国商户就有数千家,推算当时城内外来人口可能高达数万。这些商旅的存在,不仅繁荣了市场,也促进了唐朝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其商业网络的广度与深度,堪称古代版的“全球化”缩影。

二、多元文化交融的文明熔炉

伴随着商旅的脚步,多元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也涌入长安,与中华文明深度碰撞、融合,共同谱写了一曲异彩纷呈的文化交响乐。

(一)宗教的多元共存

伴随着商旅的脚步,多元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也涌入长安,与中华文明深度碰撞、融合,共同谱写了一曲异彩纷呈的文化交响乐。唐代长安的文化交融,在宗教的多元共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得益于唐朝统治者相对开明和包容的宗教政策,除了早已本土化的佛教外,来自西亚的祆教(拜火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和摩尼教(明教)这“三夷教”也在长安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便是景教在唐代传播的重要见证,其将十字架置于莲花之上的艺术形式,更是文化融合的典范。最终,祆祠、景教寺与本土的佛寺、道观并立于长安城中,共同构成了多元信仰和平共处的和谐图景,充分彰显了大唐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和制度自信,这与“一带一路”倡导的文明互鉴精神不谋而合。

(二)胡风盛行: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外来文化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形成了一股崇尚“胡风”的社会潮流。

在音乐舞蹈方面,来自西域的“胡乐”和“胡舞”风靡一时。节奏明快、充满力量感的《康国乐》和快速旋转的“胡旋舞”深受唐人喜爱,从宫廷宴会到民间酒肆,随处可见。唐玄宗本人就是胡乐的爱好者,而杨贵妃和安禄山都以善跳胡旋舞闻名。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歌舞不仅丰富了唐代的艺术宝库,也为唐诗创作提供了大量灵感。

在绘画艺术上,来自西域于阗的画家尉迟乙僧等人将“凹凸画法”传入中原,其立体感强的风格对吴道子等本土大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三彩中常见的胡人俑、骆驼俑,以及金银器上流行的海兽葡萄纹等,也都带有鲜明的西域艺术风格。

在社会生活层面,胡服、胡帽成为当时的时尚潮流,贵族男女竞相穿着。胡饼、毕罗(手抓饭)等异域美食也走上了长安人的餐桌。甚至连马球这种源自波斯的运动,也成为唐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热衷的体育活动。可以说,异域文化已经渗透到长安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塑造了唐代开放、活泼、多元的社会风貌。

三、历史的回响:唐代长安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抚今追昔,唐代长安城的国际化实践,为今天我们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开放包容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唐代长安的辉煌,根植于其开放的国策和包容的心态。正是这种不以“华夷之辨”为壁垒的气度,才吸引了万国商旅,汇聚了全球文化。“一带一路”倡议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精神,强调以开放为导向,解决发展问题。历史证明,唯有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才能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繁荣。古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离不开唐朝强大的国力和有效的治理;今天“一带一路”的推进,同样需要坚实的国力保障和创新的合作模式。

(二)互联互通是命运与共的坚实基础

长安的繁荣,得益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漕运水系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的核心要义之一便是加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唐代长安通过建立鸿胪寺等机构接待各国使节,为商旅往来提供便利,堪称古代版的“设施联通”和“民心相通”的实践。

(三)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根本途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唐代长安之所以能成为文化熔炉,正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在这里长期共存、深入交流,最终形成了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和情感上的紧密联结。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的深刻内涵。无论是当时来华的遣唐使、留学生,还是远赴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都是人文交流的先行者。今天,我们需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大力推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让不同文明在交流对话中绽放新的光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结论

唐代长安,这座矗立在历史深处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其商旅辐辏的贸易中心地位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文明熔炉特质,展现了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高度自信与博大胸襟。它所象征的开放、包容、交流的精神,在千年之后“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得到深刻回响。长安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包容促进繁荣,交流铸就和平。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以史为鉴,继承并发扬这种宝贵的丝路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务实的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让这条和平繁荣的文明之路在 21 世纪重现盛唐气象,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