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课本剧设计与实施研究
刘钇麟
西安市曲江第五小学 710061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实施,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阶段。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组织形式,强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整合学习情境、内容和方法,实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然而,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仍普遍存在知识碎片化、学习浅表化、素养培养虚化等问题。一线语文教师在落实学习任务群教学时面临“任务设计表面化”“活动组织形式化”等困境。
课本剧作为一种融合语言实践、艺术表现和文化体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从理论层面看,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课本剧恰好创设了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梅耶的情境认知理论指出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建构的,课本剧通过角色扮演将抽象的语言知识情境化;拉可夫和约翰逊的具身认知理论则认为认知过程依赖于身体经验,课本剧中的肢体表达正是具身学习的典型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载体,探索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本剧设计与实施策略,发现并解决“如何系统构建课本剧与三类学习任务群的对应关系”“课本剧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等核心问题。
一、课本剧设计与任务群的对应关系
以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为例,传统的单篇教学往往局限于情节理解和人物分析。而基于任务群的课本剧设计,则能够将这篇课文转化为一个包含语言文字积累(基础型)、文学创意表达(发展型)和跨学科探究(拓展型)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学生在改编剧本时需要推敲文言词汇的现代转换,在角色扮演中要揣摩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思维过程,在场景设计中还需运用数学知识计算船只排列的合理性。教师通过搭建“语言支架”(如提供文言转换范例)、“思维支架”(如设计战术分析表格)和“文化支架”(如补充三国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在社会互动中实现认知跨越。例如,一组学生在理解“擂鼓呐喊”的战术意义时,最初仅停留在“制造声响”的表层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逐步认识到这是“虚实结合”的心理战术。
以《景阳冈》教学为例,在基础型任务群层面,学生需要梳理武松打虎的动词序列,建立语言积累;在发展型任务群层面,通过为武松设计内心独白,培养创意表达能力;在拓展型任务群层面,则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武松形象,如京剧、评书等,培养文化比较意识。教师通过“示范 - 指导 - 放手”进行渐进式指导。示范如何通过肢体动作表现武松的“闪、躲、扑”;指导学生分析动词背后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打虎的新结局。这种教学使抽象的阅读策略转化为可视化的表演技能。
拉可夫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了课本剧促进深度理解的机制。当学生用身体表现《手指》中“大拇指最肯吃苦”的形象时(如弯腰做提重物状),这种身体经验会强化对“奉献精神”的概念理解。研究表明,这种具身学习能激活大脑中更多的神经联结。
在实施进程中,特别注重“文本深读”的基础作用。例如在《军神》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批注三问法”深度解读文本:沃克医生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刘伯承忍受剧痛时可能想什么?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细节在哪里?这种深度阅读为后续的剧本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典型课例实施分析
课例1:《草船借箭》跨学科课本剧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指导下,本课例设计了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文言解码:学生将“吾料曹操必不敢出”等句式转换为现代口语,同时保留古语韵味。如一组学生改编为:“曹丞相生性多疑,这漫天大雾,他定不敢贸然出兵。”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料”“必”等文言词汇的现代对应。
战术推演:结合数学学科,用坐标纸模拟长江水域,计算船只排列的间距和角度。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实际形成了有效的火力分散阵型。
文化比照:通过对比《三国志》记载,讨论文学虚构的历史价值。有学生提出:“史书中的草船借箭更简略,而课文增加了心理描写,让我们更理解诸葛亮的智慧。”
课例2:《手指》拟人化课本剧
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本课例创新设计了“法庭辩论”形式。
角色建构:五名学生分别扮演五指,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肢体语言。大拇指通过叉腰挺肚表现“最肯吃苦”的特点,小指则用蜷缩姿态体现“体态秀丽”。
辩论设计:设置“谁是最重要手指”的辩论环节。学生需要跳出课文,结合生活经验论证。如食指辩称:“没有我,人们无法拨打电话”;无名指则反驳:“婚戒都戴在我身上,我象征承诺。”
价值升华: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各有所长,合作共赢”的哲理。这种设计使说明文教学突破了文体限制,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教学成效与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基于任务群的课本剧教学产生了显著效果,学生在语言能力、分析人物思维品质、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然而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在跨学科环节表现出不适应,需要搭建更具体的支架;二是评价体系还需细化,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指标需要完善。未来可尝试开发“课本剧学习档案袋”,系统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
本研究证实,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本剧设计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线性模式,创建多维立体的语文学习空间。当学生站在“编剧 - 演员 - 评论家”的多重身份中时,语文学习就自然实现了知识建构与素养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3. 张生泉. 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4. 王晨. 戏剧教育生态环境构建与创新型课程探索[J]. 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