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新时代加强小学德育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作者

祁曼曼

吉林大学附属小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一、引言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群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创新,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二、新时代小学德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在新时代,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念,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有消极负面的内容。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强调单一的价值观教育,难以应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通过德育创新,可以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能力。

2. 教育理念的更新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然而,传统的德育往往以教师为主体,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新时代的德育需要创新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理念的更新。

(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兴趣、能力和家庭背景。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德育创新,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和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德育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还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多个方面。新时代的小学德育需要打破传统德育的狭隘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管理的能力。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过于依赖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不利于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德育创新,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中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

三、新时代小学德育创新的紧迫性

(一)传统德育模式的局限性

1. 内容陈旧 传统的德育内容往往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忽视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其他方面。这种单一的德育内容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2. 方法单一 传统的德育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说教为主,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这种单一的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同时,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导致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缺乏体验和感悟,难以形成真正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 评价方式片面 传统的德育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行为表现为主,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也不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1. 网络环境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消极负面的内容。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误导,如暴力、色情、网络诈骗等。因此,小学德育需要创新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

2. 家庭环境的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缺乏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一些家庭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因此,小学德育需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创新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式,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学生发展的新特点

1. 自我意识的增强 新时代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渴望被尊重和认可。传统的德育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德育创新,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2. 实践能力的不足 传统的德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道德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运用。通过德育创新,可以注重德育的实践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新时代小学德育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一)创新德育方法

1.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道德价值。例如,在教学“诚实守信”这一主题时,可以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换位思考,增强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

2. 实践活动与体验教育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成长。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通过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3. 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德育主题的微视频、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开展线上德育活动,拓宽德育的时空范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参与德育学习。

(二)加强家校社协同

1. 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品德形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例如,可以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家庭责任感;通过“家长志愿者”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增强家校互动。

2. 社区参与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学校应积极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的资源和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博物馆、文化中心,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小学德育创新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加强家校社协同,可以有效提升小学德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但孝爱 绍春荣 . 当前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教育融入现状及反思[J]. 安徽教育科研,2021.7,(20)

[2] 于慧丽 .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J]. 语文论坛,2021,(30).

[3] 张文强,朱桂琴. 培根铸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实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1).

作者信息 : 祁曼曼(1986.03.21-),女,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