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的几点变化
张秀香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
伴随着北京市新一轮中考改革方案的推进,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形势和地位的变化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 如何能够在新的形势下,既保持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色,又能适应新中考的要求,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学科素养的养成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浅谈在新中考改革背景下自己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变化。
一、体现历史学科素养的课堂
近几年来,学科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口中经常提及的词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也由过去的强调学科能力转变为强调学科素养。因此新中考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不再只是追求知识的课堂,历史教师也不应该寄希望于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告诉学生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缺少学科素养的历史课堂已然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发展需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是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众多学者基于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和要求,吸取世界其他国家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最终制定出我们自己的学科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自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出台以来,市区级各类教研活动基本以此为中心进行研讨。历史课堂是学科素养能够落地的基石,下面我就其中的几方面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落实学科素养。
(一)润物细无声中落实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必提及这样的字眼,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分析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的认识。如我们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的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的经济内容时,必然会涉及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学生在学习生产工具过程中,能够得出一定的认识,即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变革,这也在一定程上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同样的道理,我们与学生一起学习世界历史的时候,从新航路的开辟讲到第一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后面的经济全球化,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得出这样的认识:人类社会是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这一认识也正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历史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们一起探究历史的过程,而不应该成为教师教历史结论,学生背历史结论的过程,唯物史观也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落实。
(二)多角度分析中形成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因此历史教学也应该体现出这样的特色。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三)多形式呈现中提高史料实证
二、追求历史教学实效性的课堂
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作为选考学科出现,因此无论最后选择此学科的人数多少,都要求教师的历史课堂不再只追求趣味性,而更应该是在趣味性前提下的实效性。下面我就自己在追求历史课堂实效性
的做法进行介绍。
(一)线索梳理中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北京市近几年中考改革的方向已经有很大的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由过去的“挖陷阱”考倒学生变为今天的“搭台阶”引导学生。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因此过去有些教师“一讲到底”的历史课堂显然不适应新中考的要求。我的历史课堂是为学生而设计的课堂,学生们在此享有充分的“话语权”、“思维权”、“交流权”等。下面我将以“线索梳理法”为例,说说自己在历史课堂中如何夯实基础知识。
(二)问题提出中化解历史思维障碍
传统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是教师讲授,其中教师会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于是教学过程就在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进行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句话给我深深的启发。作为历史教育者,曾经无数次为如何上好历史课而苦恼,也曾经为改变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其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在看书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才算是真正地思维“动”起来,也是他们在历史课堂思维的障碍点。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障碍点,教学才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例如我在讲述人教社七年级历史第1 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时,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这个读书的过程不是带着问题读书,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完本课之后提出的问题如下:
(1)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独尊儒术”?
(2)为什么颁布了“推恩令”,西汉的王国问题就解决了?
(3)汉武帝在位时期如何改革财政,又是如何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4)汉武帝如何实现了“开疆拓土”?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也是老师上课要讲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由学生们自己提出来,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自然就会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会大大提高。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学生这样一个提出问题的机会,长时间以后,他们就会变成思考的懒惰者,知识的被灌输者。不可否认,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之后提出问题,在实施之初,会有诸多的困难,也许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来自于我们教师自己的认识。就像有些教师坦言,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能提出什么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不应成为我们拒绝这种尝试的理由。
让学生参与“问”的过程,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便能将这个话语权转变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形成学习与能力的良性循环。
适应中考改革路上的历史课堂教学思考远远没有结束,如何保持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色,又如何能够实现趣味性与实效性的平衡,仍然会是我历史教学中不断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徐蓝:《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的几个问题》,2017 年6 月。2. 徐守成:《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议》,《中学教学参考》,2015 年 8 月,总第 23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