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背景下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与发展策略
海彩萍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710300
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亟需探索绿色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本文从政策激励、技术创新、运输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升级和碳排放监测五个维度,提出交通运输经济转型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完善碳定价机制、推广新能源技术、发展多式联运、建设智慧交通设施及构建精准核算体系,可有效降低行业碳排放强度,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关键词: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碳中和目标推进,使交通运输业的绿色转型成为必然。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超10%,且随物流需求增长持续上升,传统高碳模式难以为继。然而,低碳转型面临技术成本高、政策碎片化、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等挑战。本文结合实践,探讨如何平衡减排与经济增长,提出系统性管理与发展策略,旨在为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行路径。
1绿色低碳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在绿色低碳背景下,交通运输经济实现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意义。传统高碳运输模式面临日益严格的碳排放政策约束,若不转型将导致高昂的合规成本甚至市场退出风险;低碳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新能源车辆产业链的崛起、智慧物流的效率提升以及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国际实践表明,早期布局低碳交通的经济体已逐步形成技术壁垒和标准话语权。对中国而言,协同发展既能缓解能源对外依存度,又能通过“绿色技术出口”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此外,消费者对低碳服务的偏好正倒逼企业将环境成本内部化,转化为品牌溢价和市场份额。因此,绿色低碳与经济效益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迭代和模式创新实现动态平衡的必然路径。
2当前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主要问题
当前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在绿色低碳转型中面临多重挑战,政策层面,区域间低碳标准差异导致企业规避高要求地区,形成不公平竞争,同时新能源补贴退坡后部分领域出现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技术层面,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效率制约电动载具推广,氢能储运成本居高不下阻碍清洁能源应用,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进度滞后于减排目标。经济层面,港口岸电等大型低碳项目因投资回收周期长影响企业积极性,中小物流企业缺乏资金支持难以承担车辆置换和系统升级成本。运营层面,多式联运衔接不畅降低运输效率,碳排放监测体系不完善导致数据失真,智慧调度平台建设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些结构性矛盾亟需通过政策协同、技术攻关和金融创新系统性解决。
3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与发展策略
3.1构建多层次政策激励与约束机制
推动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通过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行业转型。在激励层面,应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重点支持新能源车辆购置、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低碳技术研发。例如,对纯电动货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给予购置税减免,对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船舶绿色改造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同时,探索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碳交易机制,将公路、航空、航运等领域的碳排放纳入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减排成本。在约束层面,需制定分阶段的碳排放标准,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运输装备,并实施严格的环保监管和执法。通过政策组合拳,既能降低企业转型压力,又能形成明确的减排导向,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3.2加速绿色交通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突破是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应重点攻关新能源动力、智能网联和节能增效三大领域。在新能源动力方面,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快充技术,降低电动车辆使用成本;推动氢燃料电池在重型货运和航空领域的商业化应用,解决长距离运输的脱碳难题。在智能网联方面,发展车路协同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优化路径规划以减少空驶率;推广智能物流平台,实现货物运输的精准匹配和资源共享。在节能增效方面,研发轻量化材料和低阻力轮胎,降低车辆能耗;完善港口和机场的能源管理系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政府应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并通过示范项目加速技术落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破解高碳锁定效应,推动交通运输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3.3优化运输结构与发展多式联运
调整运输结构是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关键路径,当前公路货运占比过高,而铁路和水运的低碳优势未充分发挥。未来应重点提升铁路货运能力,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同时,完善内河航运网络,推广江海联运和铁水联运模式,发挥水运能耗低、排放少的优势。多式联运是优化运输结构的核心抓手,需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衔接,建设一体化的货运枢纽,实现“一单制”全程运输服务。此外,应发展城市绿色配送体系,推广新能源物流车和共同配送模式,减少城市货运车辆的空载率和行驶里程。通过运输结构的系统性优化,能够显著降低单位货运量的能耗和排放,同时提升物流效率和经济性,实现绿色与高效的双重目标。
3.4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当前需重点推进充换电网络、加氢站和智慧交通设施建设。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园区和港口的充换电设施全覆盖,解决电动车辆续航焦虑;合理布局加氢站网络,支持氢燃料电池车的规模化应用。在智慧交通方面,推广智能信号灯和动态交通管理系统,减少拥堵和无效行驶;建设数字化货运平台,实现车货匹配和路径优化。此外,应推动既有交通设施的绿色化改造,例如港口岸电设施、机场地面电源系统以及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减少运输工具的化石能源依赖。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长期性和公益性,需要政府主导规划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通过PPP模式缓解资金压力。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不仅能降低运输碳排放,还能提升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3.5建立全链条碳排放监测与评价体系
科学准确的碳排放监测是绿色低碳交通管理的基础,当前应加快建设覆盖全行业的碳排放统计核算系统,统一监测标准和数据口径。在数据采集层面,推广车载终端和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车辆能耗和排放数据;在核算方法层面,建立基于实际运输活动的碳排放因子库,避免估算偏差。同时,应开发交通运输碳足迹评价工具,对物流企业、运输装备和具体线路进行低碳评级,为政策制定和市场选择提供依据。此外,探索建立低碳交通认证和标签制度,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绿色运输服务。通过全链条的碳排放监测与评价,能够识别高排放环节并精准施策,同时增强行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经济的实现需要政策、技术、市场和社会的协同发力,本文提出的策略体系兼顾短期减排压力与长期发展需求,强调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重驱动。未来,需进一步细化区域差异化政策、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并强化国际合作。只有构建全链条低碳交通生态,才能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翔.绿色低碳背景下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与发展策略[J].汽车周刊,2025,(01):58-60.
[2]兰永利.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低碳交通运输经济体系[J].商展经济,2024,(16):122-125.
[3]李霞.低碳经济视域下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策略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10):68-70.
[4]张丽云.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低碳交通运输经济体系研究[J].现代商业研究,2023,(06):170-172.
[5]徐蕊.绿色低碳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储运,2023,(04):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