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协同治理新模式
郑姗
江苏洋井公用管廊有限公司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要:化工园区公共管廊作为化工产业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管理是保障化工园区安全运行的核心环节。当前,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安全需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构建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技术支撑为核心的协同治理新模式,旨在通过多方协作,提升管廊安全管理效能,为化工园区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探讨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共享、强化应急处置等实施保障措施,为新模式的落地提供支撑。
关键词: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协同治理;新模式
引言
在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化工园区公共管廊作为连接园区内各化工企业的“生命线”,承担着输送危险化学品和能源介质的重要任务。然而,公共管廊的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介质多样性、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政府监管资源有限等。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复杂的安全需求,亟需构建一种高效、协同的安全治理新模式。本文从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挑战出发,探讨了协同治理新模式的构建路径及其实施保障,以期为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的安全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1.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现状与挑战
1.1管廊安全管理的复杂性
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内输送着多种危险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同时,管廊的运行环境复杂,受到气候条件、地质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泄漏或事故,不仅可能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种复杂性使得管廊的安全管理难度大幅增加,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策略。
1.2现有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的安全管理主要依赖于企业自主管理和政府监管两种模式。企业自主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管廊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导致安全风险不断累积。而政府监管则面临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等困境。化工园区内企业众多,管廊分布广泛,政府监管部门难以对每一家企业、每一处管廊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2.构建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协同治理新模式
2.1政府主导与监管强化
政府在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协同治理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鼓励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如给予安全投入补贴、税收优惠等,引导企业自觉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同时,政府应完善法规制度,制定严格的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条例,明确管廊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为协同治理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此外,政府还需强化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对进入化工园区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安全审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对管廊建设过程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安全标准。定期对管廊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的违规行为,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与企业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2.2企业主体与责任落实
化工企业作为公共管廊的使用主体,是管廊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需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加强管廊设施的日常巡检与维护,制定详细的巡检计划,配备专业的巡检人员,对管廊的结构、管道、阀门、防腐层等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企业应加大安全投入,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提高管廊的安全运行水平。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员工能够熟练掌握管廊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技能,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3技术支撑与智能化应用
技术手段是提升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协同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在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如光纤传感技术、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等,可以实现对管廊内危险化学品泄漏、压力变化、温度异常等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管廊内的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实现自动化运行和应急处置,提高管廊的安全运行效率。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对管廊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潜在的安全风险,为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安全管理的精准度,还能够为各方快速响应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3.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协同治理的实施保障
3.1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协同治理的基础。政府应结合化工园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管廊安全管理条例,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管廊的建设、运营、维护等行为。同时,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统一管廊的建设标准、安全设施配置标准、监测预警标准等,确保管廊建设与运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约束各方行为,减少因标准不一致导致的安全隐患,为协同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3.2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
构建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是协同治理的关键。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企业、技术机构等各方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政府可以及时掌握管廊的运行状况和企业的安全管理情况,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安全管理经验,共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技术机构可以及时获取管廊的相关数据,为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提供依据。同时,定期召开安全协调会议,组织各方共同研究解决管廊安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联合检查活动,加强对管廊的全面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形成协同治理的强大合力。
4.结语
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的安全管理是化工园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安全需求,构建安全协同治理新模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技术支撑为核心的协同治理框架,并探讨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共享、强化应急处置等实施保障措施。协同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管理网络,有效提升管廊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风险。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协同治理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佳林.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安全管理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0.
[2]孙柏,张涛,常松,等.基于三维GIS的化工园区公共管廊数字化管理平台研究[J].化工管理,2022,(04):75-79.
[3]汪卫国,孙柏,张洋杰,等.化工园区建设公共管廊风险智能管控系统建议[J].劳动保护,2023,(06):5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