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策略

作者

刘平

411330198602283422

摘要:本文分析园林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分析生物多样性在园林中的生态、经济及社会价值,探讨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因素。从规划设计、生态修复、物种保护等层面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推动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园林景观;保护策略

引言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园林景观面也临着生态系统退化、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也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园林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管理策略,为构建健康、稳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涵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基因的多样性,它为物种的适应性进化和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物种多样性体现为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生态系统多样性则强调各类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同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关联,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1.2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生物多样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因素,包括温度的上升和降水的改变,都会影响物种分布和生存,导致物种灭绝,出现不了适应环境而消亡。有明显的原因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就是人类活动,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工业化往往会造成大片的自然栖息地遭到破坏和破碎,使生物生活的空间被缩减。在过度的资源开发中,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使物种濒临灭绝,会严重减少或消除该物种,入侵物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破坏物种的平衡,它们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地竞争资源、捕食其他生物等方式影响甚至摧毁原有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园林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2.1 规划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需引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理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设计,尽可能少地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原有的植被和水系,在此基础上,加以景观的改造。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时优先选育乡土植物,乡土植物在当地进行了长时间的演化,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可有效降低养护成本,同时也能避免外来物种入侵。我国南方的园林中榕树、樟树等乡土植物种植广泛,能够反映当地独特的地域风格,也能够为本土动物提供食源、栖息地。创造丰富的景观构架,创造乔木、灌木、草本多样化的立体种植群落结构,不同大小尺度的植物配置创造出不同的高度、密度等空间环境,给不同的鸟类、昆虫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与此同时能够利用水体、岩石、枯树等创造景观微生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2.2 生态修复与恢复​

修复与重建,构建新园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对于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植被修复方面,主要采用人工补植和播种方式来实现植物群落重建,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与生产力。土壤修复方面,主要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微生物菌剂等方法来提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良好土壤结构与肥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重建方面,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引进缺失的主要物种,促进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恢复。

2.3 物种保护与保护地建设​

制定合理的物种保护规划,重点对濒危物种、珍稀物种、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物种予以保护。如通过种质资源库将珍稀植物种子、枝条等予以保存,并开展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活动,使物种的数量得以增加。优化建设保护地,建设植物园、动物园、城市湿地保护区等合理规划建设园林景观,为园林景观特定物种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并建设生态廊道沟通连接各个保护地,使得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获得支持。控制和管理外来物种入侵,建立外来物种引进评估制度,严控外来物种引进,避免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结合各种措施共同维持园林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和繁盛。

三、园林景观可持续管理策略

3.1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

园容园貌节水增效旨在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水资源利用多元化的供应途径,通过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资源储存和净化后加以利用,用于园林灌溉及补充水景;普及中水重复使用理念和方法,将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可重复利用于植物的浇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滴灌、微喷灌模式可在节水的同时控量灌溉,结合土壤湿度感应器与智能控制滴灌设备,配合不同植物的需水量,在控水浇灌过程中智能化开启灌溉装置,对比传统漫灌模式节水30%~50%。建立雨洪管理设施,应用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海绵城市理念及设计手法,对雨水进行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洪涝现象,同时可补充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3.2 植物多样性维持​

植物丰富性是园林景观发挥生态作用的前提。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适应性强,养护成本低,能够给本地的动物提供食物与栖息环境。在经过充分论证的范围内适当的引种,增加园林植物的种类,但尽量避免外来有害植物的入侵。在园林建设中营造乔、灌、花、草、藤等多层配置的复层植物结构,在公园中营造下层地被植物、中层花灌木、上层乔木遮荫立体化的园林植物群落。按时检测园林植物的生长健康状况,应用生物杀虫、机械杀虫的药剂减少园林植物杀虫剂用量,维持对昆虫等有益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3.3能源效率优化​

能源利用的最大化来减少园林景观运行中的能源消耗。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在园区中采用太阳能照明灯、太阳能发电板为照明和灌溉照明服务;在公园中的空旷地带安装小型风力发电站,以提供部分能量来满足一定设施用电量。根据现代系统控制手段对园区内的照明灯、设备等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园区的定时、感应控制,进一步地节约能源。

3.4土壤健康保育​

园林植物生长的基础在土壤,定时对土壤的pH、土壤养分、土壤重金属含量等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有针对性地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有机肥、施用绿肥、豆科植物养分固氮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变好,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对于盐渍土壤通过冲洗、施用土壤改良剂等方式降低土壤盐分。在园林施工建设和日常管理过程中,防止过于践踏对土壤的压实,保护土壤孔隙空间,依靠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健康,为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园林景观面临着生态系统退化、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也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深入研究园林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管理策略,为构建健康、稳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蒋璐峥.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J].河南林业科技,2024,44(02):33-35.

[2]李玉杰.以原生植物为主导的园林景观设计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的贡献[J].分子植物育种,2024,22(10):3418-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