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实践策略
马英
鞍山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海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海城市 114200
摘要:河道水体流域是生态系统中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能够有效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但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使得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防治的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实践策略
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来源主要为工业、生活、农业污染等,对生态系统及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并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而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中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技术水平低、监测与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对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实践策略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现状
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来源十分复杂。如,工业活动中,部分废水未能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充分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进而产生较多化学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使得河道水体的水质日益恶化。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较多洗浴与厨房污水等,这些污水中包含多种物质,进而在河道水体流域中进行降解、处理就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进而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此外,农业活动中,人们使用多种类型的农药、化肥等,在其进入河道后,就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河道水质产生较大影响。
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河道存在过度开发,岸线利用不当等现象,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此外,河道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河道进行相应的改造、开垦,如果缺乏适当的管理,就会对河道的自然形态、生态要素等多个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大幅度减少物种数量和多样性。此外,相关人员存在非法占用河湖岸线、垃圾倾倒等行为,进而破坏了河道的景观,影响了生物栖息地的稳定性,并产生一系列水体污染问题,难以保证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河道的生态功能、景观价值产生较大影响,并且直接威胁了居民生活质量,影响人体健康。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1]。
(二)面临的问题
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污染治理难度大、生态系统破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常情况下,河道水体流域涉及范围广,污染源繁杂,包含多个地区与行业,大幅度增加了防治工作难度。各个地区的环保标准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为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的统一治理带来较大阻碍。同时,长期污染严重破坏了河道水体生态系统,大大减少了水生生物栖息地,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并削弱了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此外,部分地区在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监测系统,相应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各类设施设备较为落后。因此,防治人员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水质的实际变化状况,进而难以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防治。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过程中,涉及多个负责部门,而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存在权责不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难以保障防治工作高质量开展[2]。
二、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水质评估
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在防治过程中,高度重视水质评估工作。在实践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水质中各类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防治决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应用中,可以详细分析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的相关历史数据,并准确预测未来的水质情况,为各类污染物防治工作高效开展提供有效参考。防治人员结合分析结果,对相关工农业企业的污染物治理提供正确指导,并针对性改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效减少污染源。
多元线性回归在实际应用中,水质评估人员科学构建水质指标对水质各类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综合判定各类因素对水质指标产生的影响,分析具体影响程度,精准识别水质污染来源,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污染控制,提高水资源管理质效。通常在水质评估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利用SPSS、SAS等各类软件科学构建多元性回归模型,充分发挥其图表制作功能等,精准评估河道水质情况,分析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水质评估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综合评测,发现总氮是影响河道水质的关键因素。对此,治理人员应结合氮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有效减少氮排放,进一步保证河道水质治理的有效性。,治理人员详细分析河道周围农户生产情况,改善农业施肥习惯,减少农业和化肥的使用量,并严格控制周边工厂的排放。此外,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综合评估经过治理后的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详细分析防治措施对改善水质的成效,进而为后续各项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3]。
(二)控源截污措施
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控源截污的措施,有效控制内外源污染,改善水质质量,提升污染防治效果。以某城区为例,深入探究控源截污措施在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实践应用,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以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环保意识淡薄,对于污水管、雨水管存在较多错混接的现象,使得较多污水、雨水进入污水管网中。而污水管网容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大量雨水进入后,大幅度增加了下游末端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难度。如,部分低洼地区、雨水系统互相连接,使得雨污混合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河流恶臭、变黑的现象。对此,相关部门在防治过程中,采取雨污分流的方式,有效减少各类污水直接排放河道,进一步完善城区的污水收纳体系,提高源头污水的收集能力。防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新建污水管网,将源头污水全面收集到新建雨污分流系统,并排入污水处理厂,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集中处理,改善水质。在具体操作中,相关负责人员在市政道路上合理安装雨污水管道,确保城区具有良好的雨污分流条件,进而实现污水、雨水互相隔离,保障整个排水系统的运行质效[4]。同时,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沿河截污系统,并采取截流、改造排水口等多种策略,避免污水直接排放河道,污染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此外,工作人员结合各类居住小区,选择适宜的雨污分流策略,有效处理污水排放、溢流问题,提高水资源管理质效,并获得良好的环保效果。如,对于工业仓储类小区而言,工作人员以督导分流等措施,并在厂区入口位置合理建设污水检查井,有效提高污水质量的监测质量,保证相关企业符合各项标准后,才能接入预留的污水检查井,进而对生产废水、生活污水进行提前处理。
该城区污水截流不完善,造成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河道。同时,该城区部分污水管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老化、渗漏现象,使得污水直接进入河道,污染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对此,防治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排口治理方案。如,对于该城区多排口集中的现象,防治人员实现各个排污口的串联处理,并利用新建沿河截污管全面收集污水,并向市政污水管网中集中排放;对于该城区的单个排口,防治人员制定针对性的截污方案,采取导管抽排污水到市政污水管网内,合理进行统一处理。此外,防治人员合理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和效率。
(三)合理应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如图2所示)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去除污染物,并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性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在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中,防治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技术,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如,人工湿地的建设,可以通过物理沉淀、生物吸附、微生物降解等,有效清除河道水体流域中的悬浮颗粒、氮、磷等多种营养盐、重金属等,提高河道水质质量,维护水生生态系统[5]。
通过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构建水生植物净化系统,充分发挥植物、微生物的自然净化作用,提高河道水环境治理质效,改善河道水质。比如,芦苇、蒲公英等多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能够有效吸收河道水体中的营养盐、重金属,并且营造更好的栖息环境,保障微生物更加健康生长,进一步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在生长中,具有良好的代谢作用,以此对水体内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并有效去除重金属。
物理修复技术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清除河道水体流域中的悬浮固体,降低污染物的浓度,有效抑制污染物迅速扩展,进而提高污染防治质效。在物理修复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沉淀、过滤、吸附、沉降等多种方法,保障相关防治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例如:某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项目中,防治人员结合项目情况,选用沉淀技术,成功去除了水体中大约87%的悬浮固体。沉淀是十分常见的物理治理方法,通过沉淀池、过滤设施等,基于固液分离清除悬浮物。同时,该项目引入过滤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河道水体流域中部分溶解性污染物的浓度,并通过活性炭使得铅浓度降低了91%、苯浓度降低了80%。该河道的水质浊度通过过滤处理后,从以往的100NTU有效降低到5NTU。通过项目的实践数据,充分表明了物理修复技术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被人们广泛应用在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中。
化学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絮凝、中和等多种化学反应有效转化河道水体中的部分污染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絮凝这种化学反应主要是向河道水体中增加聚合氯化铝、聚苯烯酰胺等多种类型的絮凝剂,有效聚集细小颗粒。在此基础上,防治人员采取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大颗粒。而中和过程,主要对河道水体内的酸碱值进行针对性调整,使得酸性、碱性等各类污染物进行中和,避免对水生生物带来较大危害。在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项目中,防治人员应结合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化学处理方法,有效去除水体各类污染物,进而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四)创新监管与监测策略
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协同监管机制,以此保障环保、水利、农业等各部门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效沟通,形成监管合力,共同进行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完善日常巡查制度,通过河道水体流域的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污染问题。此外,工作人员合理布局监测网络,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多个监测点位,并引入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先进监测技术,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有效提高监测质效。
结语:
河道水体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内容复杂,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因此,相关人员应合理进行水质评估,并灵活应用控源截污、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创新监管与监测策略,制定完善的防治策略,有效解决各类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月明,段扬,刘艳丽,等.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策略及应用研究——以资阳市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 2023, 49(1):44-51.
[2]廉颇,邹舒宇.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思路及实践探讨[J].水电站设计, 2024, 40(2):97-103.
[3]卢智灵.新建城区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实践研究[J].环境生态学, 2023, 5(12):127-134.
[4]王琦.城市的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要点及策略探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 37(9):117-119.
[5]屈维意,邢梦璇,吴德安,等.新理念下河道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思考[J].海河水利, 2024(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