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融合

作者

孙乐

如东县文化馆

摘要:本文以如东县为例,深入探讨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成果。通过对如东县海洋文化、渔村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分析,阐述其在舞蹈、小品等群众文化创作中的生动体现。研究发现,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还为地方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文化;群众文化创作;如东县;文化融合

引言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独特的精神标识,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群众文化创作则是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核心[1],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展现地方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融合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2]。如东县作为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村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为群众文化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以如东县为例,分析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内涵与关系,探讨其融合现状、策略及未来展望,旨在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内涵与关系

(一)地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地方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内,由当地居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传承和积累而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独特性和传承性。以如东县为例,其地方文化深受沿海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以海洋文化、渔村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体系。海洋文化不仅体现在渔业生产与海洋资源利用中,还融入了与海洋相关的民俗、传说和艺术形式,如渔民祭祀活动和海洋传说,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渔村文化则通过渔村的建筑风格、渔民的生活习俗和社会结构展现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如东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和民间信仰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还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群众文化创作的内涵与特点

群众文化创作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旨在满足其文化需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展开的创作实践[3]。它具有三大显著特点:

(1)创作主体广泛:涵盖不同社会阶层、职业和年龄群体,体现了高度的参与性;

(2)内容贴近生活:能够真实反映群众的情感与需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亲和力;

(3)形式丰富多样:涵盖舞蹈、小品、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偏好。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群众文化创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它通过增强群众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能够增进邻里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关系

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地方文化作为群众文化创作的根基,为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和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4]。以如东县为例,其独特的海洋文化、渔村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为当地群众文化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这些文化元素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群众文化创作也是地方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创作,地方文化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群众文化创作能够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从而让地方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发展。

二、如东县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融合的现状

(一)舞蹈作品中的融合

如东县的舞蹈作品在题材选择、舞蹈动作和音乐配乐等方面巧妙地融入了海洋文化和渔村文化等地方文化元素。例如,《扶海洲的女人》以海边女性为创作对象,展现她们在等待家人出海捕鱼时的深情与期盼。舞蹈通过渔民日常劳作的动作元素,如撒网、整理渔具等,生动刻画了她们勤劳、善良、纯朴的品质,体现了海边女性的坚韧与温柔。《渔村来了舞蹈老师》则以渔村文化为主题,通过欢快的舞蹈动作和音乐,描绘了舞蹈老师走进渔村、与渔民互动的温馨画面。广场舞《如意东方》更是将民俗文化与现代舞蹈相结合,通过广场舞的形式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参与,体现了群众文化的普及性和参与性。这些舞蹈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参与热情,既保留了地方文化的内涵,又符合群众文化创作的特点。图1为《扶海洲的女人》现场表演图,图2为《渔村来了舞蹈老师》排练花絮,图3为《如意东方》现场表演图。

(二)小品作品中的融合

小品《我想看见你》以如东县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深刻反映了养老问题这一社会热点。作品通过一位90岁老太太的视角,展现了养老院中的生活,同时也融入了如东县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方言和民俗元素。图3为小品现场表演图。小品的表演形式贴近群众生活,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既让观众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又引发了观众对养老问题的思考。这种创作方式体现了群众文化创作的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特点,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融合的成效与影响

从演出效果、观众反馈和社会评价来看,如东县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多人开始了解和关注如东县独特的海洋文化、渔村文化和民俗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创作活动,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显著增强。这种结合对如东县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通过舞蹈和小品等艺术形式的传播,地方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承和发展。这种融合也有助于促进地方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地方形象,为如东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如东县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融合策略

(一)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为了实现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深度融合,创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如东县的地方文化,精心挖掘那些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元素,比如海洋传说、渔村习俗、传统技艺等,并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群众文化创作中,从而使作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如东县通过组织文化工作者开展田野调查、启动地方文化研究课题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群众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创作内容,还为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融合。

(二)贴近群众生活与需求

在如东县的群众文化创作实践中,创作者们始终将关注点聚焦于群众的实际生活和情感需求,以贴近群众身边的故事以及他们所熟悉的文化元素为创作基础,精心打造了一系列能够引发广泛共鸣的文化作品。例如,舞蹈作品《渔村来了舞蹈老师》便是以渔村的日常生活为创作背景,通过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舞蹈动作,细腻地展现了渔民们朴实无华的日常劳作场景,这种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创作方式,使得作品能够迅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进而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创作者们为了更好地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常常深入基层,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群众对于文化作品的喜好和期望,从而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将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群众的审美趣味相结合。这种创作理念不仅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使其更符合群众的审美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对文化作品的参与度和接受度。这种以群众为中心的创作模式,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如东县群众文化创作的繁荣发展。

(三)创新创作形式与表现手法

创作者们积极探索创新,将现代科技手段与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对如东地方文化进行全新的演绎。例如,在舞蹈创作方面,创作者们不仅保留了传统舞蹈的精髓,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节奏、先进的灯光效果以及富有创意的舞台设计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使舞蹈作品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小品创作中,同样注重创新,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手法,将地方文化中的传统元素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创新不仅让作品充满了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为地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还满足了现代观众日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通过这种创新演绎,地方文化得以以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的形式呈现给大众,从而提升了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如东县通过举办文化创作培训班,为创作者提供了系统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创作水平。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为创作者带来了前沿的创作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东县还积极鼓励民间艺人参与创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地方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民间艺术的精髓融入到群众文化创作中。

通过这些措施,如东县成功培养了一批既熟悉地方文化内涵,又具备扎实群众文化创作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这些人才不仅在创作实践中提升了作品的专业水准,还通过自身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更多创作者投身于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融合工作中,为这一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

政府在如东县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搭建创作平台等措施,为创作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也为这一融合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例如,企业赞助、社会组织的协助以及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创作资源,还提升了创作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共同推动了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的融合发展。

四、如东县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融合的未来展望

(一)深化文化内涵挖掘与创新表达

在未来,如东县的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将致力于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理解地方文化。创作者们可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不断探索新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使地方文化在群众文化创作中得到更生动、更鲜活的展现。例如,通过利用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地方文化创作注入新的活力,打破传统创作的局限性,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可结合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和文化思潮,创作出更具时代意义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例如,以海洋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舞蹈、小品或戏剧作品。此外,还可以探索新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如以如东县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蓝本,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剧或影视作品,进一步丰富创作内容。

(二)拓展创作领域与形式

如东县的群众文化创作在未来将不断拓展创作领域和形式。除了现有的舞蹈、小品等形式外,创作者们可以探索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如戏剧、音乐剧、影视等,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文化需求。例如,通过创作反映如东县渔村生活的音乐剧,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尝试将地方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流行音乐、短视频等,进一步扩大地方文化的传播范围。

如东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如举办地方文化主题的戏剧节、音乐节、电影节等,吸引更多的创作者和观众参与,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这些举措,如东县的地方文化与群众文化创作将不断拓展其边界,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德州.文旅融合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现状与原则探究[J].旅游与摄影,2024,(09):68-70.

[2]万坦.群众文化视域下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与摄影,2024,(20):82-84.

[3]杜洋波.群众文化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J].中原文化与旅游,2024,(19):31-33.

[4]丁海霞.地方戏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与作用[J].戏剧之家,2021,(3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