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运用
杨帆
231121198503240522
摘要:在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领域,构成艺术元素的运用对提升设计品质至关重要。本文深入剖析构成艺术元素在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现状,指出存在设计理念创新不足、元素协调性欠佳、文化内涵缺失及技术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更新设计理念、注重元素协调、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技术艺术融合等优化策略,旨在为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助力行业设计水平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园林建筑;景观设计;构成艺术元素;运用现状;优化策略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和功能性要求日益增长。园林建筑与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休闲空间的功能,还承载着地域文化与艺术价值。构成艺术元素作为设计的基础语言,其合理运用能够赋予园林建筑与景观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空间表现力。
一、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运用现状分析
1.1 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运用现状分析
在园林建筑领域“点元素”常被用于塑造视觉焦点。例如苏州拙政园的亭子,作为空间中的点,通过独特的造型与位置布局,吸引游人视线,成为园林空间构图的核心。“线元素”则广泛应用于建筑轮廓与路径设计,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以连续的线性形态串联起多个景点,引导游人的游览动线,同时划分园林空间。“面元素”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现代园林建筑常采用几何化的面构成手法,如深圳前海石公园的观景台,利用倾斜的面元素组合,营造出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
1.2 构成艺术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现状
“色彩”方面的景观设计应用最明显的例子如在日本北海道的富田农场,利用大面积的植物造景形成不同的色彩块面,并且色彩形成的对比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而“材料”,即质感类元素,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大量运用。材质的原始木栈道和粗糙的石质驳岸使得植物景观给人一种朴素的、返璞归真的美感,与周围环境和谐并存。“空间”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面与体,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对原矿渣场的改造是上海辰山植物园中最为生动的一种利用,而矿渣场在设计上形成的高低落差,也产生了空间。
1.3 运用现状的总体评价
在园林设计中运用构成艺术元素本身已经很丰富,现在很多设计师也倾向于使用现代的构成艺术理论和传统园林艺术,并且有很多作品都在表达古代园林的意境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技巧。另外,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也给构成艺术元素的表达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当然,使用方式上还是参差不齐,很多作品只是简单地堆积元素,对构成元素的系统规划不足,从而使得作品有些华而不实。
二、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运用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理念与创新不足
部分设计人员只对构成美术中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模仿,而忽视了其本质的深刻内涵。有些仿古建筑群,只是模仿传统建筑的装饰,只是基于传统文化中的建筑元素去进行设计和修改的,只是根据仿古建筑的形式外观来套用,而完全不考虑其本身的功能性、现代性、与时俱进性,使形式脱离内容。有些设计企业或设计人员存在随波逐流的现象,其中一个建筑的风格出现在建筑项目领域后,便会有大批相似的风格的建筑出现。比如近几年在全国多处出现的欧式风情小镇,而将欧洲建筑的文化元素中的园林建筑搬到我国进行仿造设计,未注重其中的民族特色,使设计千篇一律。
2.2 元素运用的协调性欠佳
实际情况中存在的构成艺术元素之间协调性方面的问题较多。景观设计色彩搭配混乱,使用过多艳色堆砌组合,破坏整个景观氛围的统一性协调。元素之间规模大小的控制存在偏差,比如很多城市广场雕塑主体存在尺度过大的状况,无法协调周围景观,影响了广场的空间感受。元素组合应用的材质选择及整体造型不能更深层次地进行整合,组合的应用缺乏条理性,将金属、玻璃、石材等多种材料通过生硬的组合不协调地表现,缺乏构成艺术元素间整体的过渡和节律。
2.3 文化内涵表达缺失
一些园林景观建筑与园林景观设计项目在使用构成艺术元素的时候,并没有重视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有些城市在城市建设时,盲目地将外国的园林景观元素搬来,并运用到中国本土,使得中国本土的特色逐步淡化。园林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在追求一些现代园林建筑简洁几何造型的同时并没有把当地的传统建筑符号特征和空间营造设计的理念融合于建筑形式中,使得园林建筑没有文化内涵,让人难以产生共鸣。
2.4 技术应用与实践脱节
虽然数字设计技术和新型材料在不断进步,然而在园林景观建筑的设计中,技术和成果分离的问题依然存在,参数化的设计能够生成丰富的空间形式,但施工方法、材料性能达不到设计需要的现实情况使参数化设计方案变得行不通。如一些复杂的异形景观构筑物因造价高等问题不得不改变原有方案。
三、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运用的优化策略
3.1 更新设计理念,加强创新运用
设计师应学习构成艺术理论,融合现代审美要求和应用功能,改变元素利用方法,如将动态构成理念应用于园林建筑中,使用能移动、能变形的建筑部件,从而实现空间变形,鼓励艺术融通,吸收艺术、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思想,给设计者提供创意。
3.2 注重元素间的协调性与整体性
注意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立元素的运用体系,借助色彩学指导景观色彩的设计,运用主色、辅色、点缀色的色彩层次概念,使其达到和谐统一;通过利用黄金分割、模数化等方法,控制元素的尺度关系和比例关系,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呼应;通过质感的对比与统一,运用材质上的过渡、呼应等方法,提高设计的统一性。
3.3 挖掘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融合
提炼地域文化的元素,如挖掘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民俗工艺,自然风貌等元素,对其进行提炼与再造应用于构成艺术设计中。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结合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与构成元素的融合,在赋予文化深度的同时,满足时代的需求,建立出有时代审美并富有文化厚度的空间形式。
3.4 推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加强对设计、施工、材料等领域的协作配合,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更好地应用到设计的创作理念上。组建研发及应用平台,对园林建筑景观项目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如适合异型建筑的新型建筑技术、耐久度高的景观材料等。运用BIM技术应用于项目的设计、实施、交付、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当中,并通过数字化模拟和分析实现对设计方案的优化,提前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结语
在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过程中对构成艺术元素的运用程度关乎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质量与设计特色。通过现有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对构成艺术元素运用现状的剖析与运用现状问题的反思,提出更新设计理念、做好元素融合、挖掘设计内涵、促进技术融合等运用改进方法,有助于提高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对构成艺术元素的运用效果。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设计理念的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进,构成艺术元素的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将会运用更为多样与深入,为构建富有艺术感染力与人性化的设计环境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炳楠.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运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5,(02):13-15.
[2]许辰.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运用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