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要点分析
刘斌
21142219930926441x
摘要:本文聚焦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系统剖析检测要点、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检测前需科学制定方案、校准仪器设备、明确人员资质;现场操作中,无损检测、半破损及破损检测各有技术要点;数据处理与结果评定需严格遵循标准规范。然而,当前存在检测结果偏差大、方法结果矛盾、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为此,针对性提出规范操作流程、合理选择检测方法组合、强化仪器管理维护、提升人员专业素质等策略,旨在提高混凝土强度检测准确性,保障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检测要点;准确性提升
引言
在建筑工程领域,主体结构作为建筑的核心骨架,其安全性与耐久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混凝土作为主体结构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其强度是衡量结构承载能力的关键指标。从高楼大厦的框架梁柱,到桥梁道路的基础墩台,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可能引发裂缝、变形,甚至导致结构坍塌等严重事故。
一、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要点分析
1.1 检测前准备工作要点
检测前准备工作是确保混凝土强度检测准确性的基础。需科学制定检测方案。根据建筑工程的类型、规模、设计要求以及施工资料,明确检测目的是用于施工质量验收、结构性能评估还是事故鉴定。仪器设备的准备与校准至关重要。回弹仪、超声检测仪、钻芯机等设备在使用前需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回弹仪应定期进行校准,确保其在使用时的率定值在 80±2 的标准范围内。检测人员的资质与技术交底不容忽视。
1.2 现场检测操作要点
现场检测的操作直接决定了检测的结果。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有回弹法,测区布局时在构件表面均匀布置,构件上每个测区至少10个,测区之间的间隔不小于2m,并且测区远离钢筋以及预埋件位置。当测量回弹值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当垂直于测试表面,缓慢地施力、准确读数、快速回弹,每个测区读数16个回弹值。超声法检测时,测点布臵的时候要保证超声声路的畅通,并采用对测法或角测法来进行声时的测量。
1.3 检测数据处理与结果评定要点
各项检测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判定应严格按照各标准要求进行。在整理及修正数据时,应首先去除测试数据的异常值,并根据回弹仪测试角度、测试方向、测试面的碳化深度等指标对回弹法检测数据进行修正后进行强度推算及评定,单个构件可根据测试方法的不同计算强度推算结果并进行判定,比如回弹法可按测区强度平均值和最小值按规程要求推定构件强度,钻芯法用芯样抗压强度代表值进行推定。对于批量构件,应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检测的构件进行强度的推算,当样本容量n不小于10时,按照规范公式计算样本平均值与标准差后得出强度推定值,再与设计强度等级进行比较判定是否合格。
二、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检测结果偏差较大问题
检测结果偏差较大,仪器设备没有校准或发生问题,例如回弹仪长期使用后,弹击拉簧已经疲劳,弹击能力不足,回弹值较小,采用回弹法、超声法进行混凝土表面较薄、不平整或潮湿条件下导致的结果偏差较大,操作错误、不规范等因素,例如在回弹法检测中,没有将回弹仪垂直于测试面进行操作,钻芯法钻取芯样时,芯样扰动,都会造成检测偏差较大。
2.2 不同检测方法结果矛盾问题
不同方法结果的矛盾主要在于其自身的缺陷所致。回弹法受混凝土表面质量的影响较大,当混凝土表面碳化深度不一致、存在浮浆或油污时,回弹值不能反映出混凝土内部的强度值;钻芯法虽可以准确检测混凝土强度,但芯样取样位置和数量不够代表性时,仍会造成结果偏差。靠近构件边缘处钻取芯样可能会有边角效应而导致其强度值偏大或偏小。不同的检测条件,如时间不一致、环境条件不一致等都可能造成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不具备可比性。
2.3 检测流程不规范问题
检测程序方面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检测区内未做到随机、均匀性地设置测区,测区不足致使检测值不具有代表性;数据的记录不全,未记录检测时的气温、湿度,未详细记录异常现象等,不利于后期数据处理和检测结果推算;检测报告的制作不规范,其内容不全面、数据不精确、结论不清晰,不能作为工程质量评定的依据等。
三、提升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准确性的策略
3.1 规范检测操作流程
做好检测操作的规范工作是提高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关键。制定完善的检测操作规范手册,确定检测方法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规程,对检测人员的工作规范化操作进行强化培训和监督,定期开展检测操作的培训和实操考核,保证检测人员熟练掌握检测操作技能。制定质量追踪制度,对检测的每个步骤环节都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可以回溯原因,使检测的工作过程具有可追溯性。
3.2 合理选择检测方法与组合
按照工程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检测方法选择或者采用检测方法组合。新建工程建设质量验收可采用回弹法进行大面积筛查,发现的可疑构件再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既有建筑结构性能评价可以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综合利用2种方法的优势来避免1种方法的弊端,在选择检测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工程实际、检测目的和检测条件等因素,以达到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方法的目的,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度。
3.3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
健全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进行仪器台账管理,仪器台帐包含仪器型号、购置日期、校准情况、使用记录等内容。对仪器设备定时校准维护,按规定的周期向法定计量机构送检校准,及时更新磨损配件,确保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配备备用仪器,一旦发生主用仪器故障,可及时替换仪器,确保检测工作的连续性。注意仪器设备的更新,适时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加快检测工作的进度,保证检测工作的准确率。
3.4 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质
努力提升检测人员专业能力是检测提高的基础。加强对检测人员专业知识定期培训,组织行业专家学者开展新检测方法、规范、标准及新技术的讲座等,积极鼓励检测人员参加专业研讨交流会等,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开阔眼界;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对于考核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的检测人员,积极给予荣誉表彰与岗位晋升奖励。
结语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入分析检测要点,找出常见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需严格规范检测操作流程,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不断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安江.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要点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8):4-6.
[2]高红琴.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13):43-46.
[3]刘津成,秦绪祥.建筑主体结构工程质量检测要点及措施分析[C]//《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有限公司.2024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智慧建筑与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三).烟台沃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2024:176-177.
[4]高红琴.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13):43-46.DOI:10.16673/j.cnki.jcfzdx.202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