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维序列化训练:让写作从无序走向有序

作者

许雪娇

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 福建 邵武 354000

思维序列化写作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在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进行,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学生可以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有序的思维训练,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这些理论为思维序列化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下高中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缺失导致学生作文普遍呈现出散乱随意的现状。许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往往不知从何下笔,即使勉强成文,也常常逻辑混乱、论证乏力。这种现状折射出当前写作教学重技巧轻思维、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思维序列化训练,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所在。

一、当下高中写作的困境:思维训练的缺失

当前高中写作教学普遍存在"重技巧轻思维"的倾向。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如修辞手法的运用、结构的安排等,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作文呈现出"形式华丽,内容空洞"的特点。许多学生掌握了大量写作技巧,却不知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

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思维散乱的问题。面对作文题目,许多学生缺乏清晰的思路,往往想到什么写什么,导致文章结构松散、逻辑混乱。在议论文写作中,这种问题尤为突出。学生常常无法准确把握论点,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论证过程缺乏逻辑性。

这种现状的根源在于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缺失。传统的写作教学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最终完成的作文,而忽视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在写作时缺乏清晰的思维路径和严密的逻辑结构。

二、思维序列化:写作教学的新路径

思维序列化是指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分解为具体的步骤,并通过有序的训练形成思维习惯。在写作中,思维序列化体现为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论证说理等一系列有序的思维活动。这种有序性不仅体现在写作过程中,更体现在思维品质的提升上。

在写作教学中,思维序列化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框架。通过将写作过程分解为具体的步骤,学生能够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从而避免思维混乱。其次,思维序列化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有序的训练,学生能够建立起严密的逻辑链条,使文章呈现出层次分明、论证有力的特点。

思维序列化训练的具体方法包括:审题立意的思维训练、谋篇布局的思维训练、论证说理的思维训练等。在审题立意阶段,可以通过"关键词分析""角度选择"等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题目要求;在谋篇布局阶段,可以通过"结构图绘制""段落衔接"等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文章结构;在论证说理阶段,可以通过"论点-论据匹配""论证方法运用"等训练方法,提升学生的说理能力。

三、思维序列化训练的实践成果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思维序列化训练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以议论文写作为例,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三段式训练,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路径训练,学生能够深入分析问题本质;通过"正反对比""层层递进"等论证方法的专项训练,学生能够提升说理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训练方法将抽象的写作思维具象化,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许多参与思维序列化训练的学生表示,这种训练方法使他们面对作文题目时不再感到迷茫,能够快速理清思路,构建文章框架。他们的作文不仅结构更加清晰,内容也更加充实,论证更加有力。

四、实施思维序列化训练的挑战

然而,思维序列化训练的实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有利因素在于,这种训练方法符合认知规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利因素在于,它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设计训练方案,并根据学生反馈不断调整。

当下的困境在于,许多教师固守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部分学生习惯于套用模板,不愿进行深度思考;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思维序列化训练的有效实施。

五、有效践行思维序列化训练的策略

要有效践行思维序列化训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思维的引导者。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写作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设计科学的训练方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思维序列化的方法。

2. 训练方案的设计:设计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案是实施思维序列化训练的关键。方案应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论证说理等各个环节的训练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训练应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

3. 因材施教的实施:在思维序列化训练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训练任务;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加强基础训练,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思维框架。

4. 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确保思维序列化训练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评价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最终成品。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思维导图评价、写作过程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结语

思维序列化训练不仅是一种写作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它使写作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从肤浅走向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写作能力,更培养了严谨的思维品质,这种品质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训练的思维也难以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唯有坚持思维序列化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写作教学的实效,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代新人。这不仅是对当前写作教学困境的突破,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理性表达的完整的人。

在未来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思维序列化训练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写作能力提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李明. (2020). 高中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缺失与对策. “教育研究”, 45(3), 78-85.

-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缺失及其对学生作文的影响。

刘洋. (2022). 思维序列化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科学”, 47(1), 89-96.

- 本文研究了思维序列化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陈静. (2021). 高中写作教学中思维序列化训练的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 36(5), 45-52.

- 本文提出了高中写作教学中思维序列化训练的具体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