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规划
李苑铭
411330199302081524
摘要:本文探讨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其对园林景观规划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要求,提出生态优先、资源节约、以人为本、文化创新的规划原则。从场地规划、植物配置、绿色技术应用及景观维护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划方法,为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规划;规划原则
引言
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当下,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理念与实践方式亟待革新。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进,为园林景观规划指明了方向。本文立足可持续发展视角,系统探讨园林景观规划的原则、方法与策略,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推动园林景观规划向更科学、更绿色、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一、可持续发展与园林景观规划理论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于 20 世纪 80 年代正式提出,核心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该理论涵盖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强调三者协调发展。在生态维度,要求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经济维度倡导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社会维度则注重公平性,保障不同群体享有良好生活环境的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一理论打破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增长至上的局限,推动人类对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石。
1.2 可持续发展对园林景观规划的要求
就生态而言,在园林景观布局中,园林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对场地原有植被、水体、地貌等自然环境加以保护,不能大肆进行人为改造;要在景观构建过程中设计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增强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保留更多的生物多样性。就经济而言,在园林景观构建中要倡导节约、循环利用,宜地取材,使建设成本、维护成本更低廉;就要地取材,减少环境的破坏;节约用水用电,充分运用到绿化灌溉、灯光照明等方面。就社会而言,在园林景观布局中,要增强设计内容对社会人群的适宜性,体现出一种人情化的特色,在建设过程中,设计一个开放、舒适、安全的人文环境,在人文环境设计中,注重人群在植物群落中的安全性,减少维护景观的成本。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园林景观规划原则
2.1 生态优先原则
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突出保护、修复的原则。对项目的生态环境与植被保护情况,在规划设计阶段,尽可能对该项目场地的原生植被、土壤、水体、动物等进行了解,保留原生态现状,尽量不做大量的挖方及地形改造、不破坏原生的植被。在植物的选择上,应多运用乡土植物,因为乡土植物对于当地的气候、土壤的适应性强,在管理养护上更容易、更简便,更能保持当地生态平衡,保护当地物种。
2.2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原则
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原则是园林景观设计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而最大生态效果的理念。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采用节水型灌溉方式,滴喷灌的方式,同时采用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进行雨水收集再利用,用收集的雨水用于景观补水、植物灌溉等,降低市政用水。对于材料的选取,应当优先考虑环保型、再生型及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再生木材、透水砖、生态混凝土等,减小对天然资源的利用。
2.3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人作为根本和出发点,注重满足人类的体验,创造舒适、安全、便捷、有吸引力的人类公共场所。在园林景观的功能布局上,依据不同人群的实际运用需求,合理划分各类活动场所,如将公园设计成安静闲逸的休闲空间、充满活力的运动空间、儿童娱乐趣味十足的场所等,并要合理化划分活动场所之间的交通流线,使得各个空间流畅、便捷等。
2.4 文化传承与创新原则
人文思想传承原则注重园林景观设计通过探寻地域文化传统,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彰显有内涵的人文思想,让园林景观成为地域性文化的载体和展现,通过对地域文化传统、风俗、艺术等元素如地方风格建筑、地方特色植物、民间艺术图案等内容加以汲取与运用。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园林景观规划的方法
3.1 合理的场地规划
良好的场地条件是园林景观生态永续开展的根本。需要对场地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针对场地的地形地貌特点、水文环境、土壤质地、植物种类、周边环境等环境因素,借助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制作出详细的场地生态图,分析判断生态价值突出的地方。场地在功能组织上应当结合场地自身特点和使用者需求等合理划分功能区,将人流比较集中以及活动性强的区域设置在出入便利的位置,尽可能降低其对生态敏感区等造成影响,在休闲游憩区与生态保护区之间进行隔离,并保持一定间距。
3.2 生态化的植物配置
实现生态的植物景观设计是创建生态园林景观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关注乡土植物的利用,因为乡土植物具有适应本地的土壤与气候条件以及减少园林景观养护中对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经济成本支出、利于保持本地的生态系统稳定、为本地野生动物和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和栖息条件等优点。在植物的使用和选择上,必须结合植物的功能性选择生态性的植物,如榆树滞尘性强、芦苇等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尘污等功能,使植物为改善大气质量、治理水体污染做出应有的贡献。
3.3 绿色技术的应用
利用绿化技术,促进园林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养护层面,应用雨水循环利用技术,设置雨池、透水铺装、生态滞水池等对雨水进行自然积蓄、渗透、净化,满足景观补水及绿植灌溉需求,可减少绿化用水量,增加市政供应的利用率。在能源层面,提倡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技术。太阳能路灯、风能景观灯,为园林照明设施、园林设施的用电提供能源支撑。太阳能板可为灌溉、监控等提供能量。
3.4 景观的维护与管理
园林景观管理与养护是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制定长效化的、长期的、系统的养护规划,保证植物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养护工作的周期及标准,尽量避免化学药剂等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定期对园林景观的设施进行检查,对于园路、座椅、照明灯等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与更换。采用信息化管理理念,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对园林景观进行实时监测,利用传感器探测土壤的湿度、环境空气的质量、设施设备的运作状况等,利用数据实现科学养护和智能化管理。
结语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规划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通过贯彻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等原则,运用科学规划方法,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公众需求有机融合,可有效提升园林景观的综合效益。随着技术进步与理念深化,园林景观规划需进一步强化绿色技术创新与公众参与,持续优化管理模式,为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晶莹.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J].砖瓦,2020,(09):74-75.
[2]李博.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J].花卉,2019,(1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