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园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建设研究
李苑铭
411330199302081524
摘要:生态公园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建设,对城市生态与居民生活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及可持续性原则,探讨植物、水体、硬质景观与照明设计等核心建设要素,并结合实际案例剖析现存问题。研究提出优化规划设计、加强施工管理、深化生态技术应用等对策,展望智能化、生态化等发展趋势,为生态公园景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生态公园;原则;绿化工程;景观建设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生态失衡、人居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公园作为城市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重要载体,其园林绿化工程景观建设备受关注。科学合理的景观建设不仅能提升城市生态服务功能,还能满足公众对高品质休闲空间的需求。本文从生态、艺术、功能等维度切入,系统探讨生态公园景观建设的原则、要素与实践路径,为推动生态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一、生态公园的概念与特点
生态公园是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兼具生态教育、休闲游憩等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它区别于传统公园,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与营造,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利用自然生态要素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突出自然野趣,保留和模拟自然地貌、水体与植被景观。融合多功能性,既满足市民休闲、运动、科普需求,又承担生态示范、环境教育的社会责任,是推动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园林绿化工程景观建设的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保护性原则作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工程建设原则之一,是指园林生态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保护和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场地地形、水系、植被、动物栖息地等的调查研究应该在建设工程前进行,并应尽量不破坏场地的地形地貌,保护其原有的植物群落,将影响降到最低,保护现有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完整。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通过对植物的科学配置,保留和增加不同的植物种类,特别是本土植物,达到丰富植物群落结构,为许多动植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丰富的植物群落可增强系统内部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增加鸟类、昆虫等动物,使这些动物与植物产生良性生态循环。
2.2 艺术性原则
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艺术性原则是指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而为了使其艺术性得以发挥,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美学原理设计搭配园林景观元素。植物是景观设计主要景观元素,其景观元素主要是植物色彩、植物形态、植物质料和植物季相变化,而植物色彩、形态的搭配等有利于人们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植物色彩搭配搭配的合理运用,可以是红色的花朵和绿色的叶子互相衬托,如此景色下可给人留下较强视觉冲击力;在植物形态上,可搭配高大挺拔、粗壮有力的乔木和低矮圆润的灌木,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丰富的景观效果。地形高低起伏,可形成园林景观独特的空间形态;水体的动态和静态的倒影,能凸显园林景观的动态美、静态美;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可作点睛之笔,丰富园林景观的艺术性等。
2.3 功能性原则
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施工的时候,要遵循功能性原则,绿化景观需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不同园林绿地类型的功能作用不同,道路绿化以遮阴、降噪、除尘、绿化交通环境为主,宜选用行道树种,绿化植物应连续成荫。而居住区绿化则应满足居民舒适、安全、宜人等居住需求,应注意植物配置及选用,既要注重美观又要考虑植物的安全性、不影响居民的生活。
2.4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原则强调的是园林绿化工程景观长久的发展。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要提倡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使用当地丰富和可再生的资源进行景观的建设,比如使用当地的石材、木材等等,并且要少运输以减少运输中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广运用透水铺装、雨水利用收集等技术,节约水资源的利用,运用太阳能灯具、风能设备等新技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伴随着社会与环境的发展变化,园林绿化工程景观应该具有可更新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可以按照实际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出一定的生态效益、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三、生态公园园林绿化工程景观建设的要素分析
3.1 植物景观建设
植物群落是生态公园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植物选择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乡土植物对本地气候及土壤适应性强,养护管理成本低,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例如北方以国槐、侧柏为主,南方地区以榕树、樟树为主。植物配置按生态学原理与美学原理进行设计,乔—灌—草复层结构,大乔木如银杏、悬铃木为顶层进行遮阴,灌木如紫薇、木槿为中层点景,地被如麦冬、葱兰为下层铺装,稳定植物群落。
3.2 水体景观建设
水体景观设计能为生态公园增添灵动性。在水景形式设计中,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构建溪流、湖池、水景。其中自然溪流通常模拟山涧水脉进行,尽可能呈蜿蜒状,而且可以搭配卵石、水生植物等,构建野趣气息;其次,公园中心以人工湖泊为主题,在湖泊四周可以设置亲水平台、栈道等供游客休息,从一定程度上扩展观湖视野;再次,以水景效果愉悦感官,在公园人流较集中区域设计喷泉,使得水的流动在不同造型及节奏下,生成不同视觉及听觉感受。
3.3 硬质景观建设
硬景工程是生态公园的基础支撑。园路要讲求实用和美观,在主道上设计主要作为通路功能考虑,设计宽度也要得当,尽可能使用一些可持续的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等;而在园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进入园内的小路,使用木栈道、碎石路,增强游玩的趣味性。对于游路的设计也要在游人活动引导性和可达性上下功夫,设计出合适的参观路线,引导游客观赏所有景点,合理设计线性道路。园林建筑小品具有装饰效果。亭台楼阁可以在公园中给游客休息赏景,在形式上要和整个公园的定位基调保持一致,如中式园林的亭子,形式较为简约,显得较为大气;另外也可以以一些雕塑、景石之类的小品展示文化特色,方便游客合影拍照。
3.4 景观照明设计
生态公园的夜间效果主要由景观照明来体现。从灯具形式上看,分为功能性照明和艺术性照明。其中前者需满足园内安全保障功能,如园路、台阶等地充分补光,不产生安全问题;艺术性照明通过灯光色彩、强弱、方向变化将植物、水体、建筑重点突出,例如,对古亭投射暖色灯光,增强温暖氛围;喷泉处投射彩色灯光,增强美观性。灯光的灯具选择和布置需满足科学、合理性原则。灯具按照各个场景选择灯具如路灯、地埋灯、投光灯,对园路两边悬挂形态不同的庭院灯,对草坪植物突出采用地埋灯。节能环保的原则应通过设置 LED灯,搭配智能控制手段如定时开关、灯光调节,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结语
生态公园园林绿化工程景观建设是平衡生态保护与公众需求的关键实践。通过遵循生态性、艺术性等原则,合理布局植物、水体、硬质景观及照明要素,能够有效提升公园生态服务功能与美学价值。针对当前规划、施工与维护中的问题,需以创新技术与管理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随着智能化、生态化技术的深度融合,生态公园景观建设将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白雪.居住区园林景观绿化植物配置及工程施工[J].江苏建材,2023,(03):136-137.
[2]李树勇.城市园林景观施工及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研究[J].居舍,2024,(10):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