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淇河“诗经文化”在学校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
扈文杰 李瑶
鹤壁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鹤壁市鹤翔小学
摘要:淇河作为诗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诗经文化”为我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独特资源。文章分析了淇河深厚的诗歌底蕴,提出了“诗经文化”在学校传承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淇河 诗经文化 传承 重要性 途径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淇河,留下了传唱千年的诗篇,生生不息滋养着一方土地。鹤壁市众多学校位于淇河之畔,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与传承的优势。
一、淇河“诗经文化”底蕴深厚
淇河,古称淇水,发源于山西棋子山,入豫后经辉县、林州,在鹤壁淇门注入卫河,全长176公里,鹤壁境内长83公里。历代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来到这里游玩观赏,诗兴大发。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里就有了这样一首咏叹诗:“采薇采菲,南山下涯,从郢至于,宛不见其乡。莫知我之荣兮,望美人之故。我待淇奥之洲兮,德音不分,回也不楚。”其中,“淇奥之洲”指的就是淇河流域,这里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盛产着各种美味佳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滺滺,桧楫松舟”“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多篇诗歌描绘了淇河的秀美风光,记载了与两岸生活密切相关的风土人情。“潜碧山下有阿谁,韦编三令雁字回。霜色叶落夕阳西,淇水汩汩怀沙扉。”这是春秋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怀沙》中的一句,这首诗讴歌了淇河流域的美景,也借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李白、高适、王维等历代诗人也来到淇河河畔,引吭高歌。“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李白见到的淇河两岸一片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高适来到淇河畔小住,过着自耕自食的乡野生活;“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唐代诗人王维隐居在小村时,陶醉在恬静的田园风光里。
古老的河流孕育着古老的“诗经文化”,这里孕育出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和优秀作品,不仅浸润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让世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014年9月,中国诗歌学会正式命名淇河为“中国诗河”,这也是我国首条以诗歌命名的河流。
二、“诗经文化”在学校传承的必要性
淇河蜿蜒流淌在鹤壁境内,鹤壁是“诗经文化”的发祥地。鹤壁市众多学校位于淇河之畔,沉浸在“诗经文化”的熏陶中,有便利的学习与传承的条件。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诗经文化”在学校的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1.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
《诗经》记录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爱情、战争等,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学习《诗经》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感受先民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他们成为具有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有助于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2.文学审美价值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其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令人陶醉。通过学习《诗经》,学生可以提升审美能力,体会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能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和借鉴。
3.道德与社会思想
《诗经》中蕴含忠孝、仁爱、礼义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学习《诗经》,学生可以内化这些优秀道德品质,并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公民。
4.情感共鸣与创造力
《诗经》贴近生活的情感表达能够唤起学生的共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学习《诗经》,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波动和思想火花,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共鸣和创造力的激发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诗经文化”在学校传承的途径
1.融入课程体系
将淇河“诗经文化”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是传承“诗经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诗经》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诗经》的经典篇章,理解其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将《诗经》中的经典诗句和文学手法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如语文课、历史课、艺术课等,让学生在多学科的学习中感受淇河“诗经文化”的魅力。
2.开展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传承“诗经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可以举办《诗经》诵读比赛、诗词大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还可以组织淇河“诗经文化”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诗经》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感受淇河“诗经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3.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传承“诗经文化”的重要基础。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淇河“诗经文化”墙、文化长廊等景观设施,展示《诗经》的经典篇章和文学成就。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播放《诗经》诵读音频和视频资料,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与《诗经》相关的文化创作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等,让“诗经文化”在校园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4.结合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承“诗经文化”。例如,可以开发《诗经》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工具,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淇河“诗经文化”。同时,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诗经》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淇河“诗经文化”的魅力。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5.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传承“诗经文化”的关键力量。学校可以加强教师的“诗经文化”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例如,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讲解淇河《诗经》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淇河“诗经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同时,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诗经》教学研讨会和示范课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传承“诗经文化”提供有力保障。
6.推动家校合作
家庭是传承“诗经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可以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推动“诗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淇河“诗经文化”活动,如诵读比赛、诗词大会等,增进家长对淇河“诗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还可以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融入淇河“诗经文化”元素,如与孩子一起诵读《诗经》、分享《诗经》中的故事和道理等,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这种家校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诗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7.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传承“诗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鹤壁境内淇河之畔《诗经》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等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淇河“诗经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诗经》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淇河“诗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淇河“诗经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总之,淇河“诗经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本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青;段玉裁《诗经小学》编纂思想研究[J];出版广角;2020年23期
【2】冯凯;诗经里文旅小镇[J];砖瓦;2024年01期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中小学校弘扬淇河<诗经>文化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L-2024-2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