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开展与优化对策探索
李春 杨凯冉
1 蒙自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云南 蒙自 661100 2 蒙自市鸣鹫镇农业农村发展和财务服务中心 云南 蒙自 661103
摘要: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屏障。本文通过分析基层防疫工作在队伍建设、技术应用、管理机制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优化防疫宣传、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协同机制等对策,提出构建"预防为主、多方联动、科技赋能"的现代化基层防疫模式,为提升乡村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机制;优化对策;乡村振兴
在畜牧业集约化发展与动物疫病复杂化的双重背景下,基层防疫工作承担着疫情监测、免疫接种、应急处置等关键职能。当前基层兽医站普遍存在技术人员老龄化、检测设备短缺、防疫意识薄弱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威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在此政策导向下,如何突破传统防疫模式桎梏,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防疫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1.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现状与核心挑战
1.1 现行工作模式特征
基层防疫体系以县级畜牧站为枢纽,乡镇兽医站为执行主体,村级防疫员构成末端网络。主要开展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疫情巡查报告、养殖档案管理等工作。某省调研显示,78%的散养户依赖村级防疫员进行基础免疫,但仅有32%的养殖场定期接受专业指导。
1.2 面临的主要发展瓶颈
一是人力困境。技术人员平均年龄48岁,90后从业者占比不足15%,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二是设备制约。63%的乡镇站缺乏PCR检测仪等基础设备,疫情诊断依赖目测经验。三是协同不足。养殖户、防疫部门、屠宰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四是经费短缺。村级防疫员每月补贴普遍低于800元,工作积极性受挫。
2. 防疫效能提升的关键优化路径
2.1 构建专业化人才梯队
针对当前基层兽医队伍老龄化严重、技术断层突出的现状,需构建"引才-育才-留才"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引进方面,"县聘乡用"定向培养计划通过与农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按照县域畜牧产业特点设置特色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即参与乡镇站的实践轮岗,毕业后直接纳入基层编制,某省实施该计划后三年内为基层输送了12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有效缓解了人员青黄不接的困境。对于在岗人员的技能提升,移动培训APP的开发应用打破了传统集中培训的时空限制,该平台设置疫苗冷链管理、血清采样规范、快速检测技术等20个实操课程模块,采用3D动画演示与在线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使村级防疫员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技能升级,某市应用培训系统后,从业人员正确使用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的合格率从58%提升至89%。在人才留用层面,将村级防疫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体系,建立"基础工资+绩效奖励+工龄补贴"的薪酬制度[1],对完成重大疫病防控任务的人员给予专项奖励,某县改革后防疫员月均收入达到2800元,队伍稳定性提高40%。同时推行"师徒制"传帮带模式,由具有20年以上经验的老兽医与新入职青年技术员结对,通过现场指导疫情处置、病例复盘研讨等方式实现经验传承,某市通过该模式使90%的年轻人员在两年内掌握了布鲁氏菌病快速检测等关键技术,形成了老中青梯次衔接的人才生态。
2.2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现代化防疫基础设施是筑牢动物疫病防线的物质基础,需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技术支撑体系。在检测能力建设方面,构建分层级的技术网络:县级实验室配备荧光定量PCR仪、酶标仪等分子检测设备,具备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确诊能力;乡镇兽医站配置便携式快速诊断箱,可在30分钟内完成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村级服务点配备专用采样冷藏箱,确保病料样本在4℃条件下24小时内送达县级实验室,某市建成该体系后,疫情确诊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搭建实现了防疫流程再造,通过电子耳标与养殖档案系统关联,可实时查看存栏动物的免疫记录、用药信息;疫苗冷链运输车安装温湿度监测终端,数据每5分钟上传至监管平台,出现异常时自动向管理人员推送预警信息,某县应用该系统后疫苗运输损耗率下降65%。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按照"平战结合"原则优化配置,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物资储备点,按存栏量5%的标准储备防护服、消毒机、扑杀器具等应急装备,同时建立动态轮换机制确保物资效期可控。在技术应用创新方面,智能疫苗冷藏箱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基层服务点冷链管理水平,该设备内置温度传感器与北斗定位模块,当箱内温度超过8℃时自动向管理员手机发送警报,并启动备用制冷模块,某养殖大县配备该设备后,夏季疫苗失效事件减少70%。通过硬件升级与智能管控的结合,形成了"监测预警-快速反应-精准处置"的防疫基础设施网络[2]。
3. 防疫工作机制创新探索
3.1 建立多方协同机制
基层动物防疫效能的提升亟需打破传统“政府单打独斗”的局限,构建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共治格局。在养殖主体动员方面,推行“防疫积分制”将责任与利益深度绑定,根据养殖户免疫接种完成度、档案记录规范性等指标进行量化评分,积分与政策性保险补贴、优先贷款额度等直接挂钩,某县试点中积分排名前20%的养殖场次年保费下调30%,推动规模化场户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跨部门协作机制则通过打通行政壁垒实现联防联控,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建立活禽交易市场“每周一检”制度,利用快检设备筛查禽流感病毒;交通部门在省际交界处设置车辆消毒站点,对运输畜禽及其产品的车辆实行“一车一消一记录”,某市通过跨部门协作使外源性疫情输入风险降低40%。针对基层检测能力不足的痛点,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抗体水平监测、病原学检测等专业化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将检测成本降低至传统模式的60%,某区借助第三方实验室全年完成10万份样本检测,弥补了乡镇站70%的技术缺口[3]。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尽责”的协同模式,有效激活了防疫体系的整体效能。
3.2 创新防疫服务模式
面向基层防疫“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难题,需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覆盖率和便捷性。移动防疫工作站的推广彻底改变了“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模式,搭载PCR快检仪、生物安全柜的改装检测车定期巡回各村,现场完成采样、检测、出具报告全流程服务,某山区县投入3台移动工作站后,散养户疫病检测覆盖率从35%跃升至85%。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细化责任单元实现精准防控,以行政村为基础划分防疫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信息员负责日常巡查、疫情上报和科普宣传,某镇将62个自然村划分为15个网格后,异常情况发现时效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数字化风险预警体系依托微信、短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建立“县-乡-村-户”四级预警信息群,实时推送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疫情动态、防控指南和专家答疑,某养殖密集区通过预警系统在禽流感暴发前48小时启动预防性扑杀,避免经济损失超千万元。创新服务载体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工作实效,如某镇为散养户定制的“防疫服务包”包含电动消毒喷雾器、防护服和可视化操作手册,配合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使散户自主防疫能力提高60%,形成“工具支撑+技术赋能”的双重保障机制[4]。
结语: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人才储备、技术装备、管理机制等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提升人员素质,依托数字化工具优化防疫流程,创新"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协同模式,能够有效破解传统防疫体系的运行困境。未来应重点推进防疫资源下沉、智能技术嫁接、主体责任强化三大战略,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动物疫病防控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崔剑波.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J]. 警戒线,2020(16):118-119.
[2]班玛索南.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分析[J]. 吉林畜牧兽医,2022,43(8):131-132.
[3]程继宏. 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措施[J]. 中国畜禽种业,2022,18(1):99-100.
[4]刘生财. 论乡镇兽医动物检疫工作要点[J]. 中国畜禽种业,2021,17(3):15-16.
作者简介:李春(1984年09月);女;壮族;云南蒙自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服务、乡村振兴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