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住宅工程造价动态变化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俞力强

340102198702081013

摘要;本文聚焦住宅工程造价动态变化,深入剖析经济、政策法规、市场供需、技术进步等因素驱动的变化机制。研究发现,当前住宅工程造价呈现地区差异显著、建设阶段波动大的现状,且存在造价预测不精准、过程控制薄弱、风险应对滞后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建立科学动态预测体系、加强全过程动态控制、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及推动技术创新应用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住宅工程造价;动态变化机制;应对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住宅建设项目数量与日俱增。住宅工程造价作为项目投资管理的核心环节,其动态变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还对城市建设成本、居民住房消费等产生深远影响。

一、住宅工程造价动态变化机制分析

1.1 经济因素驱动机制

经济因素是推动住宅工程造价动态变化的核心力量。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建筑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以钢材为例,2020年全球疫情导致供应链受阻,钢材价格从年初的3800元/吨飙升至年末的5000元/吨,涨幅达31.6%。利率波动对房地产开发融资成本影响显著,央行基准利率每上调0.25个百分点,项目融资成本将增加约1.2%-1.5%。

1.2 政策法规调控机制

政策法规对住宅工程造价具有强制性调控作用。环保政策方面,2021年《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修订,要求施工单位增加降噪设备投入,某项目为此额外支出环保措施费85万元。税收政策调整直接影响项目成本,如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从2%提高到3%,将使项目资金占用增加约1.5%-2%。容积率政策通过影响可售面积间接调控造价,二线城市将住宅容积率从2.5提高到3.0,项目单方造价降低约8.3%。

1.3 市场供需波动机制

受供求关系影响,建筑材料价格上涨。2022年由于碳减排导致水泥产能减少,市场水泥涨价,由原来的420元/t上涨至650元/t,上涨54.8%;施工现场春节前后劳务用工紧缺,价格从280元/工日涨至420元/工日,高出原来人工价格42.9%。房地产市场需求较大时,开发商为赶工期,对赶工费标准进行上调,某项目建设工期提前3个月,额外支付赶工费150万元。

1.4 技术进步影响机制

从技术进步对住宅工程造价的影响来看,新型保温材料应用导致住宅外墙保温成本由120元/㎡下降至85元/㎡,下降29.2%;BIM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工程施工的工程量精度。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提升了工程进展效率,然而相应的设备及模具投入相对较大,某装配式住宅项目施工中单方造价高于传统工艺150-200元/㎡。

二、住宅工程造价动态变化的现状与问题

2.1 住宅工程造价动态变化的现状分析

分别从地域和建设阶段层面来看:一线城市住宅工程造价年增长率约为5%~7%、二线城市年增长率约为3%~5%、三线及以下城市年增长率约为2%~3%;各个建设阶段中,主体结构工程费用占比最高,约为45%~55%,在施工阶段容易受钢材、混凝土价格等的影响;装饰装修部分工程费用比例约为25%~35%,其施工阶段成本受市场风格及施工材料档次影响较大;随着近年来绿色建筑标准实施,住宅工程造价呈约8%~12%提升的趋势,但竣工后长期运营阶段的能耗成本可减少30%~40%。

2.2 住宅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造价预测环节,以往的造价预测模型没有考虑到政策突发性和市场突发事件,一个项目因没预测环保政策而引起的砂石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超支12%,在过程控制环节,施工过程变更管理较为粗放,一个项目因工程设计变更导致成本增加180万元,占合同造价的6%,在风险应对机制的完善程度上,大部分企业缺少完善的、系统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一个企业就因为没有及时应对利率上升而导致了350万元的融资成本的提高。

三、住宅工程造价动态变化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科学的动态预测体系

在造价历史数据、市场价格指数、政策法规等输入预测模型后,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建立预测模型。因为相对于线性预测模型,可以基于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学习,从而自动发现复杂变量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发现经济周期变化及政策变动对造价的影响规律,在预测结果可用提前3个月到钢材价格上涨后,该企业能够及时改变项目采购计划,选择集中采购、固定长期供货商等措施,节省成本150万。建立预测模型动态调整制度,通过对市场上调研得到的当月最新价、协会价格指数、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动向等数据对预测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修正和调整,以保证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适应于当前变化的市场情况。

3.2 加强全过程动态控制

在决策阶段开展限额设计,在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各专业进行造价目标的分解,将工程造价控制目标控制在工程建设的源头。通过在设计任务书中制定明确的造价限额指标,要求设计人员从设计方案及材料设备选择上,在满足功能需求及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做好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把控工程造价。某项目的决策阶段在明确建安工程费用的限额目标后,建筑专业通过使用标准化户型设计来减少模板的浪费,结构专业通过调整梁柱配筋的形式、合理地选择基础形式来降低材料用量,最终建安工程费用减少7%,项目品质并未因此影响。

3.3 完善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是造价风险防范的第一步,涵盖了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5类23个指标,包含了GDP增长率、利率变化、土地政策调整频率、建筑材料价格波动系数、劳动力供需比等内容,设定不同的风险等级阈值对风险指标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当监测数据接近或超过指标风险预警的阈值时发出预警提醒,要求相关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可避免造价风险造成的损失。

3.4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推广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可实施住宅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BIM模型包含建筑工程的几何信息、材料信息、成本信息等,在设计阶段可以利用碰撞检测发现设计缺陷,减少设计变更;在施工阶段,可以利用模型进行工程量自动计算、进度模拟、合理安排资源、优化施工方案。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在造价数据存证方面的应用,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等特性,对造价相关的合同文件、变更签证、结算资料等进行加密存证。试点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后,实现造价数据从产生、传输、到存储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各方均能实时查看数据,防止数据篡改和造假,保证造价数据的真实可靠和可追溯,提高造价管理的公信力。

结语

住宅工程项目造价的动态发展是一个经受经济、政策、市场和技术多种因素影响的变化过程,采用科学的动态预测、有效的过程动态控制、严密的风险预警体系与积极的应用技术创新等因素,必将可以解决造价的变动问题。今后应加强研究多因素耦合作用规律问题,完善动态管理的评价标准体系,形成住宅项目工程造价动态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精细化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罗海珍.住宅工程造价动态变化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08):163-165.

[2]金振华.住宅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措施探讨[J].居舍,2025,(12):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