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王超峰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北关小学校 034000
摘要:新课标的颁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要求,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为前提,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因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将强化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健康行为习惯、树立体育品德作为根本目的,并积极引进游戏教学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规律、需求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以有效破解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注意力分散、抵触重复性训练、恐惧竞争压力等难题。据此,本文对新课标下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游戏教学法;小学体育教学
游戏教学法是指采用游戏的形式,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有机结合体能训练、运动技巧、社会性培养等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形成游戏实践活动。通常而言,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框架包括情景层、任务层、规则层、反馈层四部分,充分发挥游戏教学法作用与优势,能够有效达到学习动机激发、能力强化、行为导向、动态调控的目的,进而确保学生的技能、精神、品德得到同步提升,由此,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果、效率与质量。
1.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1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进游戏教学法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游戏实践活动,以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积极性、热情,使学生在参与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能力强化体验和成长经验。为此,应注重掌握学生兴趣爱好,从沉浸式情境创造、进阶式挑战设计、社交互动参与、随机惊喜给予等方面着手,以赋予学生强烈的能力成长成就感和趣味为目的,消除学生学习的负面情绪,增强学习活力。
1.2德育性原则
德育性原则指出,体育游戏教学不应单纯在活动中生硬插入道德说教内容,而是应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感受、领悟与理解,例如,榜样引领、情景熏陶、规则淬炼等。因此,就要秉持“寓德于戏”理念,在游戏活动中设计隐性德育教学内容,从而保障行为主体价值内化。例如,通过指导学生了解、遵守游戏规则,增强公平竞争、责任、尊重、包容意识;在竞争活动中,营造坚持不懈、勇于奋斗、逆境拼搏等良好氛围,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1.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要求在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规避风险,消除安全隐患,并要强化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这就需要以提高安全性作为游戏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预先制定应急处理方案与防范措施,禁止进行事后补救,且要注意防止出现过度保护现象,以免限制学生学习、成长。在实践时,教师应从物理环境、生理条件、行为规则等层面着手,综合管控空间、设备、人体、动作等要素,建立完善的等级化、全面化安全保障体系。
2.新课标下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2.1策划多元化游戏任务
为尽可能提升游戏教学法实施效果,应基于新课程标准,以小学生兴趣、学习需求为参考依据,策划多元化游戏任务,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教学活动顺利、稳定开展,有效增强学生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培养形成可贵的体育精神。首先,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由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比赛任务,如速度类、力量类、技巧类等,使学生的体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其次,要注意游戏任务的层次性、递进性。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游戏任务,能够使不同体能、技能水平的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找到自身定位,以显著提高运动能力。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游戏任务的推陈出新与时效性。不断创新游戏形式、游戏要素等,使之与学生的时代潮流和审美需求更加契合。
2.2及时提供反馈与评价
在游戏教学法中,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即时反馈和评价。新课标强调评价要多样化、全面化,既要关注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高,又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的表现,在新课标中强调评价要多样化、综合化。因此,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的同时,要及时给予学生正面、具体的反馈,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即时反馈能够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行为,从而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评价则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在游戏过程中既要重视游戏结果,又要重视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教师通过对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对学生的发展现状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个性化辅导提供基础。
2.3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优化游戏
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特点、学习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会形成独特的学习特点。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应用游戏教学法,优化游戏设计。例如,有些学生更喜欢和同伴合作学习,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两人三足跑”“抱团走三步”等多人游戏,这些游戏需要学生之间配合默契,掌控节奏。又如,有些学生的个人能力较强,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呼啦圈”“过桥袋鼠”等游戏,借此锻炼学生的个人技巧和体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时,需要注重游戏的科学性和教育性,融入力量、耐力、协调性、敏捷性等必要的体育元素,确保游戏设计符合体育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应该对游戏内容进行优化,及时更新游戏库,保持游戏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2.4营造适宜的游戏情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效利用游戏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例如,在双脚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青蛙过河”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动物的世界中。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跟着青蛙学过河的本领,让学生观察青蛙双脚跳的特点,并且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逐步了解双脚跳等技术要领,使学生产生兴趣,在玩乐中学习运动技能。又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比赛情境,利用比赛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在接力跑游戏中,体育教师将全班按照身高顺序排成男女人数相等的四列横队,两队男生和两队女生,获胜的队伍每人获得一颗运动之星,失败的队伍每人原地蹲起30次作为惩罚,学生对胜利的渴望被“胜负心”激发出来。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规则,队友可给予帮助、鼓励,进而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遵规守矩,培养团结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结语:顺应新课标教学理念,将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与游戏教学法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模式,积极更新教学方法,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以此为依据,在坚持趣味性原则、德育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制定完善的体育游戏教学方案,同时通过策划多元化游戏任务,营造适宜的游戏情境,及时提供反馈与评价,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优化游戏,从而进一步强化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成果,有效释放游戏活动在体育教学课程中的教育生产力,达到结构化学习、系统性教学的目的,推动体育教学工作优质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论章.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贵州教育,2025,(08):52-54.
[2]龙世忠.小学体育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以二年级短跑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5,(1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