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工程智能变电站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

孟令涛

130229198501247431

摘要: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推进,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枢纽,对提升电力供应可靠性与运行效率意义重大。本文聚焦电气工程智能变电站,深入探讨其设计要点,包括遵循可靠性、先进性等原则的总体设计,科学合理的电气主接线设计,涵盖保护控制、通信网络等的二次系统设计,以及智能化设备选型。关键词:电气工程;智能变电站;设计;应用

引言

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与电力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智能电网已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节点,承担着电力转换、分配与控制的重要任务,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高效性。传统变电站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数据处理能力弱、设备协同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对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需求。

一、电气工程智能变电站设计

1.1 智能变电站的总体设计原则

智能变电站的设计需遵循可靠性、先进性、兼容性和扩展性原则。可靠性是智能变电站稳定运行的基石,设计时需采用冗余设计理念,对关键设备和系统配置备用模块,如保护装置双重化配置,确保单一设备故障不影响整体系统运行。先进性要求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设备状态智能监测与数据分析,例如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变压器油温、绕组温度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预测设备故障。

1.2 智能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设计

高压电气主接线的选取需要综合电力系统容量、负荷性质、供电可靠等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来讲,高压主接线有内桥接线、外桥接线及线路-变压器组接线,内桥接线适用于线路较长、变压器切换次数较少的情况,可以将线路故障限制到一个部分,而当变压器投切频繁时外桥接线较适合,因为变压器检修或者更换较为方便。中、低压主接线有单母分段接线、双母线等类型,单母分段接线是将母线用分段开关分为2段,这样可以简化母线发生故障时的事故处理,可以通过分段开关在短时间就隔离故障点,还可以保证母线上的负荷正常供电,而双母线则使检修和倒闸更加简便。

1.3 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设计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保护控制策略设计、通信网络设计和监控系统设计三部分。保护与控制策略设计方面,继电保护采用数字化保护装置,其通过采样值传输实现快速保护动作,比如对线路纵差保护应用光纤实时传输两侧的电流数据,利用两侧的电流数值差异来判别差流大小,当电流差超过阈值值时,就能快速实现故障线路的切断,使得动作时间能缩减到数十毫秒之内。而对通信网络进行设计,采用分层分布式的设计模式,将过程层采用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来实现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之间的数据转换,将间隔层放置保护、测控装置实现数据处理及控制功能,而将全站设备进行集中控制与管理的站控层,则应采用以太网络进行通讯,保障在电力系统数据传输当中的正确性以及实时性,而它遵循的是IEC61850标准。

1.4 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化设备选型

智能设备选型要与变电站的功能及技术要求相适应,智能变压器包括高可靠的绝缘材料和状态监测器,可以实时检测变压器的温度、局部放电等状态,以达到状态检修的要求。例如一个智能变压器带有油中气体分析器,可以检测变压器内部故障,在故障即将发生前监测出缺陷,从而减少停电所带来的损失。智能断路器包括电子式操作机构、状态监测器,其可以对断路器的分合闸时间进行准确地调整,还能够对断路器的机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增强了断路器操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二、电气工程智能变电站的应用

2.1 智能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模式

对于智能变电站,主要是以枢纽变电所、区变电所、终端变电所的方式进行电力的输送,在我国的电力系统中,枢纽变电站为多个电源点输送电能到重要的负荷中心,一般情况下是多种电能汇集地。枢纽变电所具有功率交换的枢纽作用,一般规模较大,对输电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区变电所是某一地区的供电中枢,负荷是较大的电能输入到周边的供电区进行分配,在我国的区变电所中,可以随着负荷的变化调整输电运行模式,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给。

2.2 智能变电站的实际运行效果分析

据检测某已投运智能变电站的数据统计,智能变电站相较传统变电站供电可靠性大幅增加。传统变电站供电可靠性为年停运约5小时,而智能变电站借助自动化故障处置和故障快速隔离功能,使变电站年停运约1小时,变电站用户供电可靠性达到99.95%,相比99.8%的合格率提升2.5%。在电能质量指标的管控上,智能变电站将电压、频率等相关参数实施实时监测,当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时,智能变电站采取自动调整变电站变压器分接头、开关投入无功补偿设备的方式,使电压合格率保持在99.9%左右。

2.3 智能变电站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估

从经济效益分析,智能变电站因优化设备选型及运行方式,减少了电能损耗,例如在某110kV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综合线损率由3%下降为1.8%,每年减少电量损耗约500万千瓦时,节约成本300余万元。从社会效益来看,促进了清洁能源消纳,由于对实时监控新能源的发电功率,合理地安排电网的运行方式,实现对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有效接入。

三、智能变电站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3.1 技术层面挑战及对策

设备技术方面的漏洞主要包括:设备可靠性差,数据安全隐患大,通信网络环境不稳定等。由于部分智能化设备在电磁环境下,会发生信号干扰导致数据传输的不稳定现象,需要提升智能化设备的电磁兼容度,通过屏蔽、滤波等手段提升智能化设备抗干扰的性能。针对数据安全的风险问题,需要构建数据的加密机制,对数据的传输进行数字签名加密,避免传输数据的安全隐患。

3.2 管理与制度层面挑战及对策

设备维保和技术支持方面如没有统一标准、运维和设备维保的流程缺失等现象,也是阻碍智能电网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地域内、不同公司对智能变电站建设运营的标准不同,对设备互操作能力和系统兼容性的支持存在不利影响。要尽快推出统一的标准,建设统一的行业标准,在标准内指明设备的技术参数、通信协议、运维流程等。

3.3 人才层面挑战及对策

行业复合人才不足也是影响智能变电站发展的一大短板。智能变电站是一个涉及诸多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工程,因此需要专业的运维工作人员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专业常识,然而目前行业内像这样对于变电站运维工作人员相对而言较为稀缺,还需进一步完善行业内相关专业的人才培训与储备。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强化人才的培训培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多增加相关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智能领域涉及的前沿领域的知识,培养高素质、专业的行业人才队伍。

结语

智能变电站作为电气工程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设计与应用上已取得显著成果。通过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智能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展现出高效、可靠的运行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尽管面临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能够有效解决现存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洋.电气工程智能变电站设计与应用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5,(02):207-209.

[2]孟宪利.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分析[J].灯与照明,2025,49(0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