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探讨

作者

袁平俊

风景园林浏阳市规划设计院 410300

作者简介:袁平俊(1977.01-),男,汉,湖南省浏阳市,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摘要:围绕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展开深入探讨,阐述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园林空间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其理论基础,探讨设计要点,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为打造更加舒适、便捷、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与生活需求。

关键词: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居民需求;优化策略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现代居住区的建设规模与日俱增。居住区园林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传统的居住区园林设计往往更注重形式美观与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居民的实际使用需求与心理感受。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人性化设计理念逐渐成为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设计的核心。人性化设计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因素,旨在创造出舒适、便捷、安全且富有情感的园林空间环境。因此,深入探讨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人体工程学理论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人在工作、生活等环境中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园林中的座椅高度、宽度、深度需要符合人体尺度,以确保居民坐下时身体能够得到舒适的支撑,减少疲劳感;步道的宽度要满足不同数量居民并行通过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轮椅使用者、儿童推车等特殊情况;园林设施的操作高度和角度要方便居民使用,如健身器材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便于居民进行锻炼。通过合理运用人体工程学理论,能够使园林空间的设计更加贴合居民的身体需求,提高空间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二)环境心理学理论

环境心理学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居住区园林空间中,居民的心理需求对空间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居民希望在园林中拥有一定的私密性空间,以满足个人独处、放松或与家人朋友亲密交流的需求,因此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植物围合、景墙分隔等方式营造半私密或私密的空间区域;居民对安全感的需求促使园林设计要注重照明设施的合理布置,保证夜间园林空间的明亮,减少居民的恐惧心理;同时,色彩、材质等元素也会对居民的心理产生影响,温暖、柔和的色彩和自然、舒适的材质能够给居民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进行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提升园林空间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在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例如,采用透水铺装材料,能够增加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还能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选择本地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的植物品种,减少灌溉、施肥和修剪等养护成本,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园林中的照明、灌溉等设施提供动力,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通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能够降低园林建设和运营成本,还能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生态、健康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要点

(一)功能分区合理

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应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休闲活动区、儿童游乐区、健身运动区、安静休憩区等。休闲活动区是居民日常交流、聚会的场所,应设置宽敞的广场、舒适的座椅和丰富的景观小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儿童游乐区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行为特征,提供多样化的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沙坑等,并采用柔软的地面铺装材料,确保儿童活动安全;健身运动区配备适合不同年龄段居民使用的健身器材,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安静休憩区则通过植物配置和地形塑造,营造静谧、舒适的环境,满足居民放松身心、独处思考的需求。合理的功能分区能够使居民在园林空间中各得其所,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

(二)道路系统便捷

道路系统是居住区园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遵循便捷、安全、舒适的原则。园林道路要与居住区的整体交通系统相衔接,形成清晰、流畅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进出和在园林内活动。主园路应满足消防车、救护车等应急车辆的通行要求,宽度一般不小于4米;次园路和游步道的宽度则根据人流量和使用功能进行合理设置,如游步道宽度可控制在1-2米之间,以满足居民散步、慢跑等需求。同时,道路的坡度、台阶高度和宽度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避免居民行走时产生疲劳或危险;在道路两侧设置清晰的标识系统,包括方向指示牌、景点介绍牌等,方便居民识别和使用。

(三)植物配置科学

植物是居住区园林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改善生态质量,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在植物选择上,应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植物,因其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应性强,易于成活和养护,同时还能体现地域特色;同时搭配适量的观赏性外来植物,丰富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在植物配置方式上,回归自然,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种植模式,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植物群落,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如增加空气湿度、吸附粉尘、降低噪音等。

(四)设施设计贴心

园林设施的设计是体现人性化的关键环节。座椅、垃圾桶、照明灯具、健身器材等设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居民的使用需求和便利性,特别应更加关注老年人和幼儿的需求。座椅的设计应多样化,包括单人椅、双人椅、长椅等,以满足不同人数居民的休息需求,并在座椅周边设置遮阳、遮雨设施,如凉亭、廊架、遮阳伞等,提高座椅的舒适性;垃圾桶的数量和位置要合理分布,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同时要选择美观、耐用且易于清洁的垃圾桶类型;照明灯具的布置要兼顾功能性和艺术性,在保证园林空间夜间照明充足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类型的灯具和灯光效果营造温馨、舒适的夜间氛围;健身器材的设计要符合人体运动学原理,保证器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在器材旁边设置使用说明和安全提示标识。

四、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现存问题

(一)忽视居民实际需求

部分居住区园林空间设计在前期缺乏对居民需求的深入调研,设计师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审美观念进行设计,导致园林空间的功能与居民的实际需求脱节。例如,一些居住区建设了大面积的观赏草坪,但却没有设置足够的休息设施和活动空间,居民无法进入草坪活动,只能远远观赏,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种植大量的模文色块,因养护成本大,造成后期养护不到位,达不到设计预期景观视觉效果;还有一些居住区的儿童游乐区设施陈旧、单一,无法满足儿童多样化的游乐需求,未同步配置成年人健身或休息的设施,使得游乐区利用率不高。

(二)空间尺度把控不当

在园林空间尺度设计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居住区园林空间过于追求宏大的视觉效果,设计了大面积的广场和开阔的空间,但缺乏必要的围合和分隔,导致空间显得空旷、冷清,缺乏亲和力和归属感;而有些园林空间则过于狭窄局促,道路宽度不足,活动区域拥挤,居民在使用过程中感到压抑和不便。此外,园林设施的尺度也存在问题,如座椅过高或过低、健身器材尺寸不符合人体标准等,影响居民的使用体验和舒适度,设施尺寸与空间尺寸不匹配不协调,影响景观效果。空间尺度把控不当不仅降低了园林空间的实用性,还会对居民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生态环保意识不足

尽管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园林设计中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实际项目中,仍有部分居住区园林空间设计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一些居住区在园林建设过程中,过度追求硬质景观的营造,大量使用不透水铺装材料,导致雨水无法下渗,破坏了自然水循环系统,增加了城市排水压力;在植物配置上,盲目追求新奇和美观,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品种,忽视了本地植物的生态价值,且由于外来植物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差,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和养护成本,同时还可能带来生物入侵等生态问题。

(四)文化特色缺失

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设计往往存在文化特色缺失的问题。许多居住区园林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体现,无论是景观风格、植物配置还是设施设计,都难以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一些居住区盲目模仿国外园林风格,照搬照抄欧式雕塑、喷泉、罗马柱等元素,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不协调,导致园林空间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居民无法在园林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对于居住区自身的文化底蕴挖掘不足,没有将社区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融入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空间缺乏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五、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居民需求调研

在居住区园林空间设计前期,应加强对居民需求的调研工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居民对园林空间功能、景观、设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进行分层调研,深入了解他们的特殊需求和偏好。例如,对于老年人,可以重点调研他们对休闲活动空间、健身设施、社交场所的需求;对于儿童,可以关注他们对游乐设施类型、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期望。将调研结果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切实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园林空间的实用性和居民的满意度。

(二)合理把控空间尺度

在园林空间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合理把控空间尺度。根据居住区的规模、人口密度和使用功能,科学确定园林空间的大小和比例。对于较大规模的居住区,可以划分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园林空间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不同的功能和景观特色,通过道路、植物、景观小品等元素进行有机串联,营造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对于较小规模的居住区,则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采用灵活多变的设计手法,如通过垂直绿化、微地形塑造等方式增加空间层次感,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在园林设施设计上,严格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确保设施的尺度符合居民的使用需求,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三)强化生态环保理念

在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设计中,应强化生态环保理念,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在材料选择上,优先使用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如透水砖、再生木材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植物配置方面,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主,构建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提高植物群落的自我调节和生态服务功能,同时适当引入经过科学评估的外来植物品种,丰富植物景观。加强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设计,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态草沟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减少对市政排水系统的依赖;采用节能灯具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降低园林照明的能源消耗;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园林设施中的应用,实现园林空间的绿色、低碳发展。

(四)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为避免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文化特色缺失的问题,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和居住区自身的文化底蕴,并将其融入园林设计中。可以从当地的自然景观、传统建筑、民俗风情、历史故事等方面提取文化元素,通过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建筑风格、铺装图案等形式进行表达。例如,在园林中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雕塑、牌坊、亭台楼阁等景观小品,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品种,营造具有地域风貌的植物景观;在建筑风格和铺装设计上,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色彩、材质和造型元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六、结论

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合理把握功能分区、道路系统、植物配置、设施设计等要点,能够创造出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生态且富有文化特色的园林空间环境。针对当前存在的忽视居民实际需求、空间尺度把控不当、生态环保意识不足、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通过加强居民需求调研、合理把控空间尺度、强化生态环保理念、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等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水平。未来,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居住区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居民打造更加美好的居住家园。

参考文献:

[1]冷晓芸.园林设计的以人为本[J].绿色环保建材,2019,(11):240-241.

[2]黄锦.人性化共享空间营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23.

[3]杜健翔.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思考探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02):181-184.

[4]赵玖香.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园林空间设计研究[J].花卉,2019,(18):125.

[5]李松灿.居住区园林空间弹性功能设计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8.

[6]吴笛.社会价值目标下的社区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湖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