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森林日活动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机制研究

作者

崔莉莉

苏州外国语学校附属阳山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000

作者信息:崔莉莉,女(1983.12.24),汉族,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籍贯(江苏省苏州市)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幼儿园森林教育活动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机制。通过对森林教育背景及幼儿情绪调节重要性的阐述,运用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等,深入探讨了森林教育活动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研究发现森林教育活动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具有多方面影响,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森林教育;幼儿情绪调节;形成机制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森林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幼儿教育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森林教育强调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探索、学习和成长,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认可。

情绪调节能力是幼儿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未来学业成就都具有深远影响。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从理论意义来看,深入研究森林教育活动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机制,能够丰富幼儿情绪发展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揭示自然环境与幼儿情绪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实践意义上讲,本研究可为幼儿园开展森林教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幼儿在森林教育活动中发展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本研究旨在全面揭示森林教育活动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机制。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森林教育活动中幼儿积极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分别有哪些具体表现?

2.森林教育活动的哪些因素,如森林环境、活动设计、教师指导和同伴互动等,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

3.幼儿在森林教育活动中情绪调节策略形成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包括认知发展、情感体验、社会学习和自我调节等方面?

二、文献综述

(一)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研究

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是指幼儿为了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系列行为和认知方式。其类型主要包括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寻求支持、攻击行为等。国外研究如Thompson(1994)指出,幼儿在2 - 3岁时开始表现出简单的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年龄增长,策略逐渐复杂多样。国内研究(如杨丽珠等,2005)也表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特征,且受家庭、幼儿园等环境因素影响。

(二)森林教育的研究现状

森林教育起源于丹麦,其内涵是以森林为主要活动场所,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通过直接体验进行学习和发展。森林教育具有亲近自然、自主性强、综合性高等特点。近年来,森林教育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研究表明,森林教育对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影响(如Maller等,2006)。

(三)森林教育与幼儿情绪调节的关联研究

现有关于森林教育对幼儿情绪调节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研究发现,森林教育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情绪体验机会,有助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如Korpela等,2008)。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对于森林教育活动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形成的具体机制缺乏深入探讨,为本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综合采用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有助于深入了解特定幼儿园森林教育活动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情况;观察法用于直接观察幼儿在森林教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和调节行为;访谈法通过与教师、幼儿及家长交流,获取更多关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形成的信息。研究设计以深入探究森林教育活动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形成机制的关系为核心思路,构建整体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

苏外附属阳山幼儿园大二班的全体幼儿,期中24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依据幼儿园开展森林教育活动的时间、规模和质量,以及幼儿的年龄、性别分布等因素,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三)研究过程

观察:在森林日活动现场,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情绪调节行为等。观察内容包括幼儿在面对困难、冲突时的情绪反应,以及采取的调节策略。观察方法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尽量不干扰幼儿的正常活动。

访谈:对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问题包括教师对森林教育活动的理解、在活动中对幼儿情绪调节的指导方式等。对幼儿进行简单的开放式访谈,以了解他们在森林教育活动中的感受和情绪调节体验。对家长进行电话访谈,询问其对幼儿在森林教育活动后情绪变化的观察。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及调节策略,形成观察记录。访谈过程中,对教师、幼儿及家长的回答进行录音,并及时整理成文字资料。

数据分析:采用编码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观察记录和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如将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再进一步细分具体策略。通过内容分析,提炼出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形成的因素及形成机制。

四、森林教育活动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表现

(一)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表现

注意力转移:在森林日活动中,当幼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有时会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调节情绪。例如,在一次寻找树叶的活动中,大二班的刘恩畅不小心摔倒了,刚开始有些想委屈想哭,但看到旁边一只小蜗牛在爬行,他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忘记了摔倒的不愉快,转而好奇地观察起小蜗牛。

自我安慰:部分幼儿在遇到挫折时会进行自我安慰。大二班的刘才可在搭建树枝小屋时,树枝总是倒塌,她一边重新搭建,一边自言自语说:“没关系,我再试一次就会成功的。”这种自我安慰帮助她保持积极的情绪,继续参与活动。

寻求帮助:幼儿在面对困难或不良情绪时,也会向教师或同伴寻求帮助。大二班的刘姝宏在攀爬树木时有些害怕,他主动向教师求助:“老师,我有点害怕,你能在旁边看着我吗?”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后,浩浩克服了恐惧,完成了攀爬。

(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表现

攻击行为:在森林日活动中,偶尔会出现幼儿因争抢玩具或空间而产生攻击行为。例如,在玩沙坑游戏时,两个幼儿为了争夺铲子,其中一个幼儿伸手打了另一个幼儿,以试图获得铲子。这种攻击行为是幼儿在情绪激动时缺乏有效调节策略的表现。

退缩行为:有些幼儿在面对陌生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时,会选择退缩。如在探索森林深处的活动中,部分胆小的幼儿看到较暗的树林区域,不敢前进,而是躲在教师身后或回到活动起点,表现出退缩行为。这种退缩行为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和活动参与度。

五、森林教育活动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森林环境因素

自然景观:森林中的花草树木、溪流等自然景观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例如,鲜艳的花朵、悦耳的鸟鸣声可以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有利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

动植物:与森林中的动植物互动,如观察蚂蚁搬家、喂养小兔子等,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幼儿在面对困难时,通过回忆与动植物互动的美好经历来调节情绪,促进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

(二)活动设计因素

内容:森林日活动的内容如果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例如,设计寻找隐藏在森林中的宝藏活动,幼儿在寻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由于活动内容有趣,他们会积极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

形式: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手工制作、故事讲述等,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例如,通过森林故事讲述活动,幼儿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故事中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乐观等,进而影响幼儿自身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

组织方式:合理的组织方式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减少幼儿之间的冲突。例如,在分组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性别和能力进行合理分组,使幼儿在大组能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合作、分享等。

(三)教师指导因素

指导行为:教师在森林教育活动中的及时指导和反馈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至关重要。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鼓励和引导,如“你做得很棒,再试一次可能会更好”,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幼儿学会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指导方式:教师采用温和、耐心的指导方式,更容易被幼儿接受。例如,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通过倾听幼儿的想法、给予安慰的拥抱等方式,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关爱,从而更愿意学习和运用教师所引导的情绪调节策略。

(四)同伴互动因素

交流:同伴之间的交流能够让幼儿分享彼此的情绪体验和调节方法。例如,在森林野餐活动中,幼儿们会交流自己在寻找食物过程中的心情和遇到困难时的解决办法,这种交流有助于幼儿学习到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

合作:合作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相互支持的能力。在搭建森林小木屋的合作活动中,幼儿们需要相互配合,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共同想办法解决,这一过程促进了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如互相鼓励、分工合作等。

冲突:同伴之间的冲突也是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形成的契机。当发生冲突时,幼儿需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尝试解决冲突。例如,两个幼儿为了一个松果发生争执,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学会了轮流玩松果,这一过程让幼儿学会了妥协和分享等情绪调节策略。

六、森林教育活动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机制

(一)认知发展机制

环境感知:在森林日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森林环境的感知,如对树木的高低、花草的颜色等的认识,逐渐丰富自己的认知。这种认知发展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与自身情绪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认识到森林中的小溪可能会弄湿鞋子,当不小心踩到水里时,他们会意识到这是一种意外情况,从而尝试用积极的方式调节情绪,如更换鞋子后继续玩耍。

情绪理解:随着在森林日活动中的不断体验,幼儿对情绪的理解能力也逐渐提高。他们能够区分不同的情绪,如高兴、难过、生气等,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当幼儿看到同伴因为找不到玩具而难过时,他们能够识别这种情绪,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安慰同伴,这一过程促进了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

(二)情感体验机制

愉悦体验:森林日活动中的各种有趣经历,如在草地上奔跑、与小动物玩耍等,给幼儿带来了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愉悦感使幼儿更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回忆起这些愉悦体验,从而保持乐观的心态,促进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

好奇体验:森林中充满了各种新奇的事物,如奇特的昆虫、罕见的植物等,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会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即使遇到困难,好奇心也会驱使他们继续探索,从而培养了积极面对困难的情绪调节策略。

(三)社会学习机制

观察同伴:幼儿在森林日活动中会观察同伴的行为。当看到同伴用积极的方式调节情绪时,如通过唱歌来缓解紧张情绪,其他幼儿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例如,在等待教师讲解植物知识时,一个幼儿开始唱歌,其他幼儿也跟着唱起来,大家的情绪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观察教师:教师在森林日活动中的行为和情绪调节方式对幼儿具有示范作用。幼儿会观察教师如何处理问题、如何表达情绪等,并学习教师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当教师在面对突发的天气变化时,保持冷静并及时调整活动安排,幼儿会从教师的行为中学习到如何应对意外情况,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自我调节机制

自我意识发展:随着在森林教育活动中的不断成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尝试对其进行控制。例如,当幼儿意识到自己因为争抢玩具而生气时,他们会尝试克制自己的行为,采用更合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与同伴协商轮流玩玩具。

经验积累:幼儿在多次参与森林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情绪体验和调节经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在多次参与森林冒险活动后,幼儿学会了在感到害怕时,通过深呼吸和自我鼓励来克服恐惧。

七、促进幼儿在森林教育活动中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森林教育环境

增加自然元素:在森林日活动中,增加更多种类的植物、动物,丰富自然景观。例如,种植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引入一些小型温顺的动物,如小兔子、小松鼠等,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感官体验,促进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

创设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确保森林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同时,为幼儿创设舒适的休息区域,如搭建小木屋、放置柔软的垫子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安全感,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

(二)改进活动设计

增加挑战性: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如设置难度适中的寻宝路线、搭建复杂的森林建筑等,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

增强趣味性:融入更多有趣的元素,如森林主题的角色扮演、神秘的森林传说等,使活动更具吸引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情绪调节策略。

(三)加强教师指导

提升情绪调节指导能力:教师应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学习幼儿情绪发展的理论知识和情绪调节指导技巧,如如何识别幼儿的情绪、如何引导幼儿表达情绪等。

个性化指导:关注每个幼儿的情绪特点和发展水平,提供个性化的情绪调节指导。对于情绪较敏感的幼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对于情绪较稳定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帮助其他幼儿调节情绪。

(四)鼓励同伴互动

组织合作活动:设计更多需要幼儿合作完成的活动,如共同种植树木、搭建森林舞台等,促进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培养合作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

引导冲突解决: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会理解他人,从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 Thompson, R. A. (1994). Emotion regulation: A theme in search of definition.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9(2 - 3), 25 - 52.

[2] 杨丽珠, 董光恒. (2005). 3 - 9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 28(2), 391 - 394.

[3] Maller, C., Townsend, M., Pryor, A., Brown, P., & St Leger, L. (2006). Healthy nature healthy people: ‘Contact with nature’ as an upstream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 for populations.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1(1), 45 - 54.

[4] Korpela, K. M., Ylén,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