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探究
刘晓光 张心勇
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要:矿山地质灾害作为地质环境问题的一种主要类型,严重影响着矿山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本文通过对水文地质学的引入,探索其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水文地质因素在生成矿山地质灾害中的角色,揭示了灾害发生的内在机理。然后,介绍了利用水文地质知识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的方法,进一步阐述了怎样通过改变水文地质条件,实现灾害的有效防治。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水文地质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表明,水文地质学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为实际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引导。
关键词:水文地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风险评估;生态环境
引言
矿山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影响显著,防治工作成为重要课题。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在防灾减灾方面经验丰富。引入水文地质学理论,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矿山地质灾害。通过实例分析证明其防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能加深对灾害机理的理解,并提供科学的防治方法和路径,有助于减少灾害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生产安全。
1、水文地质与矿山地质灾害的关系及作用
1.1 水文地质因素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机理
水文地质因素在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影响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水位的变化,而这些因素又与矿山的稳定性密切相关[1]。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对地下水的开采或排放,造成地下水位的急剧变化。当水位下降或上升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可能引发边坡失稳或塌陷,进而引发地质灾害。
(2)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作用也是影响矿山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地表水的渗漏和流动会改变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导致一些地区的水饱和度增加,从而削弱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形成潜在滑坡或崩塌的风险。降雨和融雪等气象因素可能会导致短时间内大量降水,造成水流汇集并对矿山结构施加超负荷压力,进一步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3)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机理。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开挖、排水等人工干预,可能导致孔隙水压力的异常升高。当孔隙水压力超过岩土体的抗滑移能力时,便可能发生滑坡或流动失稳现象。不同岩石及土壤的透水性差异也会导致水力作用的不均匀性,从而增加滑坡和崩塌的发生概率[2]。
1.2 水文地质在灾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水文地质在矿山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水文地质因素不仅影响地下水流动特征,而且对矿山的稳定性和土体的力学特性产生深远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与矿山的岩土体结构密切相关,水的涌入或排出可以显著改变矿山开采区域的应力场,从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水的渗透性和饱和度是影响矿山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在饱和条件下,土体的有效应力减少,可能导致土体强度下降和稳定性丧失。矿山周围的水文地质情况变化,例如降水或地下水位的波动,会加剧土壤和岩石的剪切破坏,从而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特别是在进行矿山开采和地下水管理过程中,未能妥善处理水文地质问题,对灾害的预防和控制造成很大挑战。
另外,水文地质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地质环境下水体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机制。例如,在采矿过程中,由于矿体的开采常常改变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与路径,导致某些区域由于水流集中而产生渗漏、涌水现象,从而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这种水文地质特征的变化,往往在矿山设计和施工阶段未被充分重视,反映出水文地质因素与矿山地质灾害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深入研究水文地质对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机制,对于灾害的预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4]。只有充分认识水文地质因素在矿山地质灾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才能为后续的灾害监测、风险评估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进而实现对矿山生态环境和生产安全的有效保护。
2、水文地质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实践
2.1 基于水文地质优化灾害防控策略的应用探索
水文地质学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必须与具体所在地的水文环境、地质背景及矿山开采特点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水文地质因素,可以为灾害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地下水位的变化、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水流方向的演变,均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矿山稳定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估水文地质条件,识别影响矿山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将有助于制订更为精准的防控措施。
应用水文地质知识优化灾害防控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水文监测系统对地下水动态进行实时监测,评估水位变化对于矿体稳定性的影响[5]。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预判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如调整开采方案,减少开采过程中对水文环境的扰动。
(2)运用水文模拟技术,模拟不同开采方式下的水流变化及其对周边地质的影响。这一技术为制定水文地质调控方案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减少地表径流及合理引导地下水流,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3)实施生态修复也成为基于水文地质优化灾害防控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恢复和维持原有的水文条件,与周边生态系统形成良性互动,减少因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例如,在矿山开采后,可通过植被恢复及水资源管理,改善水土保持能力,有效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
基于水文地质的灾害防控策略能够显著提升矿山地质灾害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多层面的水文地质研究与技术应用,不仅能降低矿山开采的风险,还能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2 利用水文地质技术实现生态修复与安全保障
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水文地质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还为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保障。水文地质学涉及地下水的分布、流动以及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因素在矿山开采和周边生态环境恢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水文地质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寻址核心是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和水质。有效的地下水管理可以降低矿山开采区域的水文压力,避免因地下水位变化引发的地表沉降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针对矿区内外部水文条件的不利影响,进行水文生物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通过人工湿地和生态缓冲带的构建,促进自然水循环,改善土壤质量,从而提升矿区生态功能。
为了实现安全保障,合理的水文地质方案应包含水源保护和污染控制措施。对于已形成的矿山水体,需应用水文地质监测技术,定期评估水质变化,确保不产生新的地质环境问题。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矿区废弃物的覆盖与隔离,可以有效阻止污染物随水流迁移,保护周围水体的生态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将水文地质技术与生态修复项目相结合,有助于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的防治体系。例如,通过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仿真分析不同水文调控措施的生态效应,为矿山的可持续开采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水文地质技术不仅可以在短期内降低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更为长远的矿山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矿山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综合运用水文地质知识,实现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防范与生态修复,不仅能够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保障,也能促进矿区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本文研究水文地质学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分析水文地质因素对灾害形成的机理,提出基于水文地质学的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方法,并探讨通过调整水文地质条件实现灾害防治的策略。实例验证证明相关理论和方法具有实用性,但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多灾害耦合作用研究方面仍显不足。研究建议未来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风险预测精准性,并探索水文地质条件动态调控的新策略,以应对复杂防治需求,推动矿山地质灾害防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占山.矿山地质施工中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J].中国金属通报,2021,(08):206-207.
[2]宋成姚莹.矿山地质施工中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探讨[J].信息周刊,2020,0(07):0431-0431.
[3]龙绍峰.矿山地质调查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研究[J].区域治理,2020,(48):0186-0187.
[4]刘青青.矿山地质施工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0,(11).
[5]刘项.研究矿山地质施工中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J].装备维修技术,2021,(20):023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