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住宅建筑土木工程中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

作者

王祥宇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710000

摘要: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是住宅建筑土木工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工程安全、进度及成本。本文系统分析了排桩+内支撑、土钉墙、地下连续墙、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及复合土钉墙等典型支护技术的适用条件、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探讨了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技术选型原则。研究表明,合理的支护方案需综合考虑基坑深度、土层特性、周边环境及经济性等因素,同时结合智能化监测手段可显著提升施工安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住宅建筑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对推动绿色、高效支护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住宅建筑;土木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及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日益增长,基坑工程在住宅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支护技术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基坑坍塌、周边建筑沉降等严重事故,因此科学合理的支护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住宅建筑基坑工程的特点,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支护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不同技术的地质适应性、施工工艺及监测要求,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优化建议。研究聚焦于支护技术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平衡,并结合现代监测技术探讨基坑工程的智能化发展方向,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1基坑支护的作用

基坑支护是土木工程施工中为确保基坑开挖安全稳定而采取的关键技术措施,其核心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支护结构通过挡土功能防止基坑侧壁土体坍塌,维持开挖面的稳定性,避免因土体滑移引发安全事故。支护体系能有效阻隔地下水渗透,通过止水帷幕或降水措施控制地下水位,防止流砂、管涌等现象对基坑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支护技术可显著减小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及道路的影响,通过限制土体位移和沉降,保障周边设施的正常使用。此外,合理的支护设计还能优化施工空间布局,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缩短工期并降低工程造价。随着城市住宅建设向高层化、密集化发展,基坑支护技术已成为平衡施工安全、环境保护与经济性的重要手段,其科学应用直接关系到工程整体质量与社会效益。

2住宅建筑基坑支护技术选择的关键因素

住宅建筑基坑支护技术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确保安全性和经济性,工程地质条件是首要因素,包括土层性质、地下水位及承载力等,软土地基需采用刚度较大的支护结构,而岩层区域可考虑柔性支护。基坑深度与平面尺寸直接影响支护难度,深基坑通常需结合内支撑或锚索体系,而浅基坑可采用土钉墙等简易支护。周边环境限制同样关键,邻近建筑物密集区需严格控制变形,地下管线复杂区域应避免振动施工。此外,施工周期和成本预算也制约技术选择,工期紧张项目宜采用预制桩或可回收支护材料以提升效率。地区规范要求和施工队伍经验水平也会影响最终决策,需在满足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寻求最优方案。科学权衡这些因素才能实现支护技术的合理应用,保障住宅项目顺利实施。

3住宅建筑中典型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3.1排桩+内支撑体系的技术特点与应用分析

排桩结合内支撑体系是深基坑支护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其技术核心在于通过竖向排桩承担土压力,水平内支撑平衡侧向荷载。排桩通常采用钻孔灌注桩、钢板桩或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桩径和间距根据地质条件计算确定。内支撑可采用钢支撑或混凝土支撑,钢支撑便于拆装但刚度较低,混凝土支撑整体性强但需养护时间。该体系适用于开挖深度超过10米的基坑,尤其在软土地区能有效控制变形。施工时必须遵循"先撑后挖"原则,每道支撑安装后需施加预应力以减小位移。监测数据显示,合理设计的排桩+内支撑体系可将基坑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在0.2%H以内。主要风险点在于支撑轴力损失和温度应力影响,需通过实时监测及时调整。

3.2土钉墙支护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要点

土钉墙支护技术通过土钉与土体的共同作用形成自稳结构,具有施工简便、造价经济的优势。其标准施工流程包括分层开挖、钻孔置钉、注浆加固和喷射混凝土面层四个关键工序。土钉长度一般为0.5-1.2倍开挖深度,间距控制在1-2米,注浆采用M20水泥浆,水灰比0.4-0.5。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80-100mm,强度等级不低于C20,需配置直径6-8mm的钢筋网。该技术最适用于黏性土、粉土等具有一定自稳能力的土层,在地下水位较高或存在软弱夹层时需配合降水措施。质量控制重点包括土钉抗拔力检测、面层厚度测量和位移监测,其中土钉验收试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少于3根。

3.3地下连续墙的工程特性与施工关键技术

地下连续墙作为深基坑支护的终极解决方案,兼具挡土、止水和结构承重三重功能。其标准施工工序包括导墙施工、槽段开挖、泥浆护壁、钢筋笼吊装和混凝土浇筑。墙体厚度通常为0.6-1.2米,深度可达50米以上,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关键技术难点在于槽壁稳定性控制,需通过膨润土泥浆保持槽壁压力平衡,泥浆比重控制在1.05-1.15g/cm³。接头处理是质量关键,常用工字钢接头或锁口管接头,要求止水性能良好。该工法对设备要求高,需配备专用成槽机、铣槽机等大型机械。施工中需重点监测槽段垂直度、沉渣厚度和混凝土浇筑质量,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300。

3.4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的技术优势与适用范围

SMW工法桩是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的典型代表,通过三轴搅拌桩机形成水泥土连续墙后插入H型钢组合而成。水泥土搅拌桩直径通常为650-850mm,型钢间距根据计算确定,一般取1-2倍桩径。该技术兼具止水性和结构强度,型钢可回收重复使用,经济性显著。适用于开挖深度6-12米的基坑,特别适合在软土地区且周边环境要求严格的工程。施工要点包括水泥浆配比控制、搅拌桩垂直度保证和型钢插入精度。水泥掺入量宜为20%-25%,水灰比0.8-1.2,型钢插入时机应在搅拌桩初凝前完成。主要质量风险在于型钢偏位和水泥土强度不足,需通过过程检测严格控制。

3.5复合土钉墙的创新设计与工程实践

复合土钉墙是通过土钉与其他支护元件组合形成的加强型支护体系,常见形式包括土钉+预应力锚杆、土钉+微型桩等。这种组合充分发挥各元件优势,土钉提供整体稳定,锚杆或微型桩增强局部抗力。设计时需考虑不同元件的协同工作,土钉长度一般为0.6-1.0倍开挖深度,锚杆预应力宜取设计值的1.1-1.2倍。施工工序较普通土钉墙复杂,需先施工微型桩或锚杆后再进行土钉作业。该技术适用于开挖深度12-15米的中深基坑,在存在软弱夹层或局部超载时优势明显。质量控制除常规土钉检测外,还需重点监控锚杆张拉力和微型桩垂直度,确保各元件共同发挥作用。

结束语

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确保住宅建筑工程安全高效推进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多种支护技术的分析,总结了不同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下的优选方案,并强调了施工监测与动态调整的必要性。未来,随着新材料、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基坑支护技术将朝着更环保、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志勇.住宅建筑土木工程中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运用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23):75-77.

[2]张爱华.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24,43(26):119-122.

[3]韩冰,徐世华,刘杰,等.住宅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居舍,2024,(24):58-61.

[4]陈洪波.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土木工程中的实践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9):86-88.

[5]张娟.奏响消防宣传新乐章——全国消防宣传“五进”工作综述[J].中国消防,2022,(07):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