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项目式教学研究
赵果
许昌新区实验学校
摘要:“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还有利于进阶初中生的语文专业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试着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与名著阅读教学相结合,并在项目式教学方法的辅助运用中,逐步实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逐步实现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名著阅读;项目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不仅加速着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变革,还使得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落实的工作愈发多元。现阶段,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就需要兼顾对要点知识的讲授以及对学生必要素养的培养。为了将之落到实处,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名著阅读的项目式教学便成了初中语文教师的不二之选。本文,也将围绕于此,简要分析开展名著阅读课程的必要性所在,详细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项目式教学实践,以供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一、开展名著阅读课程的必要性所在
“名著阅读”是一项较为特殊的阅读课堂,其开展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学段的学生心智、思想的发育较为成熟,对知识的需求开始增多,但在常规语料素材的阅读中,初中生难以获取太多有价值的信息,此时开展“名著阅读课程”,就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短板,让初中生们了解到、见识到更多的优秀内容,从而助力初中生全面化知识基础的打造;其次,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是为了发展初中生必要的学科技能、学科素质,“阅读”作为与各项技能、各种素质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学活动,教师对其进行升阶,将“名著”带入其中,不仅可以助力初中生学科技能与素质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阅读学习水平;最后,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下达了许多与“素质培养”有关的工作,语文教师开展“名著阅读课程”,就是贯彻、落实这些工作的最优路径。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项目式教学实践
(一)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展开项目,提高学生阅读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主要是指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整合,不断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规律后生成的语言组织、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师开展名著阅读的项目式教学时,第一步骤就可以以该素养的培养作为出发点,由此实现初中生阅读理解的提高。
例如,教师基于“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这一课程开展项目式教学时,项目第一环节可以细分为三个板块。如,板块一,教师可以在本课程开始的前一周,安排初中生利用生活时间,通读全文,了解本书讲述了怎样的故事,由此奠定初中生们的名著认知基础;板块二,教师可以基于“语言、字词”角度布置探究任务,让初中生们在书中找寻关于特定情节描写的句、段、章节,比如,在描写“情形危机”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在描写“摆脱陷阱”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板块三,教师则需要在名著阅读课程开始时,鼓励初中生们将课前自学的成果,分享给教室中在座的其他小伙伴;当他们发言结束后,再由教师系统的、清楚的做出梳理即可。进而,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角度的名著阅读项目式导入中,切实提高了初中生对文中字、词、句的运用理解,切实为后续教学工作的落实铺设的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二)基于“审美赏析与创造”素养推进项目,深化学生阅读感受
“审美赏析与创造”素养主要是指初中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形成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发现美、创造美等)。语文教师推进名著阅读的项目式教学时,第二步骤就可以紧扣这一核心素养,并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步深化初中生的阅读感受。
例如,《海底两万里》一书对“自然之美”有着极其细腻且多元的描绘,教师落实项目的第二环节时,就可以将其划分成“赏析”与“创造”两个部分。首先在“赏析”部分,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荧幕上,展示一些极具美感的名著原句,并让初中生们试着使用过往习得的“语言鉴赏”技能,对荧幕上的句、段展开赏析,体会其中独特的美;当初中生自主赏析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随机点选几名学生,让他们将心中所想,细细讲述出来,通过分享的方式,进阶其他学生的赏析技能。而后再“创造”的部分,教师可以分别设置两项任务,其一,让初中生们发挥自身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名著描绘的秀美景色真实地描绘到纸面之上;其二,则可以带入“写作”的元素,让初中生们仿写一段赞颂“海洋之美”的文字。进而,在“审美赏析与创造”素养角度的名著阅读项目式教学中,切实强化了初中生对文字美的体会,切实加深了初中生对当前名著的阅读感受和感悟。
(三)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实施项目,发展学生阅读技能
“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主要是指初中生通过语文学习、语文实践而掌握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考、创新的思维技能。语文教师实施名著阅读的项目式教学时,第三步骤尽可以围绕该核心素养,让初中生们在更具专业性的课堂演练中,进阶、发展阅读技能。
例如,教师围绕《海底两万里》设计阅读任务时,可以先根据初中生们在教室中的座位分布情况,将他们划分成前后式的探究学习小组。阅读任务方面,教师可以先聚焦“名著”本身,让各个小组使用最简洁的寓言,对故事梗概进行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聚焦“写作”,让各个小组自主分析名著中使用最多的写作方法有哪些,它们的运用分别有着怎样的好处?最后,教师可以聚焦“情感、品质”等,让各个小组协力探究透过这一名著,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内核是什么?名著中登场的各个人物身上又分别有着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点?待小组合作探究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所有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由他站上讲台,模仿教师的教学方式,分享小组探究的最终成果。进而,在“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角度的名著阅读项目式探究中,切实细化了初中生对名著涉及的各种知识要点的掌握,切实发展了初中生阅读理解、阅读分析、阅读探究的技能。
(四)基于“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收尾项目,增长学生阅读收获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与前三者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它的培养,意在提升初中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强化初中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在学习中,不断理解、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收尾名著阅读的项目式教学时,最后一步骤就可以将名著与国内相近作品相结合,让初中生们在关联阅读中,进一步增长阅读收获。
例如,当初中生完成《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探究后,教师通过布置“拓展探索作业”的方式,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最后一步骤。如,先让初中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与探险、神秘等元素有关的中国作品,由此增多他们的阅读储备;再让初中生们自制对比表格,梳理两部、多部作品之间存在的相同之处;最后,在某节写作课程时,让初中生们自主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传承优秀文学作品、优秀文化作品为题的作文。进而,在“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角度的名著阅读课程项目收尾中,切实强化了初中生对文学作品中文化要素的感知,切实实现了初中生阅读收获的增长。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将“核心素养、名著阅读、项目教学”三者结合到一起,既优化了初中生的语文学练感受,又满足了初中生日渐增多的知识需求与素质需要,进而,为初中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迎春. 关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C]. //第二届教育发展与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5.
【2】陈瑶嘉. 项目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