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研究
陈婷玉 刘金莲 张东姝 宋冬梅 严李莉 张运琴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一、研究背景
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等。
教育部为了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化教学,从 2018 年起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修订工作。2023 年教育部强调要增强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大思政”课资源平台。复旦大学教学改革课题组创新集中研讨、备课、培训的教学模式。总之,国内学者大多集中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创新教学模式让理论融入教学。
国外学者把重点聚焦在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等方面。美国学者认为通过教育系统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这是 “软实力” 建设的体现;部分西方研究认为这样做会控制思想,抑制学术自由,高校课程政治化严重会造成学科独立性降低。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党的创新理论三进持不同态度,从教学改革,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但是推进过程中具体路径和效果的探究较少,本研究就以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纳税实务》为例来系统描述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路径探究。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纳税实务》课程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有诸多和党的创新理论的融合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前沿意识,培养出能够理解国家税收政策导向、适应税收改革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有助于构建“思政大格局”,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创新点
当前专业课程结合课程特色、学生特点以及职业特征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目前高校教材、课堂的研究现状入手,提出侧重于高校具体专业核心课的党的创新理论的三进建设意见。同时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例,改革从教材到课堂到头脑各个环节,并进行实践,为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三. 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三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三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高校存在重“育才”轻“育人”的现象
高职院校多对接中小企业,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以培养高素质数智商科人才为主,育才功能放大,注重实操、实践技能及数据思维、创新意识,却忽略道德、素质教育等育人目标,导致育人功能弱化(郝德永,2021)。栾甫贵(2017)指出,会计专业长期存在 “重专业轻思政”“重技能轻精神”“重实用轻人文” 的现象;纽曼也认为大学教育不应只是技术灌输,而要升华学生精神品行至博雅高度,培养精神健康的人。因此,需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先立德后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技术技能青年。
2. 育人“深度”和“广度”割裂
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课老师认为党性认识是思政教师的事,自身只需做好专业教学,导致课堂缺乏党的理论渗透和综合素质培养。以会计专业为例,其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专业内容,财务会计类课程着重培养会计凭证编制、报表填报、纳税申报等技能,但运用内部控制管理财务风险、认识税收作用与依法纳税责任义务等未纳入课程体系,使得课程技术性过强、范畴狭窄。
3. 育人“教”与“学”的目标脱节
课堂教学虽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为完成进度主导课堂的现象仍占很大比例,机械讲授很难把党的创新理论思维和素养与知识点融合,启智润心效果不理想。
4. 育人过程中“跨学科”与“跨界”割裂
许多专业课教师因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对思政认知不深,影响课程思政质量。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跨学科融合需求迫切,给单一学科教师带来挑战,各专业难以将伦理学、文化历史学等内容与专业深度融合。同时,跨界教学团队缺失,无法提炼专业思政内涵。
大多学校与各方协同育人格局未形成,难以达成跨专业、学科、行业协同育人目标,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受阻,进而影响学生价值观塑造和道德养成。
(二)完善党的创新理论三进的建议
第一,打造三维立体生态课堂。第一维度是专业课堂,利用讲事实、讲道理、讲故事、讲期待的“四讲”教学法,用数据、案例、体验、感情让创新理论融入教学。第二维度是实践课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次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熏陶和研学主题活动,积极参与农村振兴调研建设,通过真实感知加深对党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三维度是网络课堂,大力开发红色资源和红色基因系列网课,云上党课内容多样化,利用智慧思政平台,让 AI 技术辅助拓宽学生学习路径。
第二,大力提升师资队伍。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等优秀学科师资到各个专业课程团队中去,通过宣讲、看宣传片等方式培训各专业教师政治思维,让党的政治理论进教师头脑才能更进一步融入学生头脑,共同商定各专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让一线教师轮流分批次到党政机关、企业、农村挂职锻炼学习,将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三,深化大思政课程建设。制定指导纲要,将思政目标融入各学科,构建家校社共育格局,组织家长培训、思政教师基层宣讲,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环境。鼓励理论扎实的教师通过平台宣讲,开发公众号、视频号,制作短视频、讲红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语言和现实案例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使其入脑入心。
第四,加大教材建设与投入。在各专业学科基础上融入新思想理论体系,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告知学生做人的基本素养及专业素质。教师层面,大力开发云教材,进行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形成更多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化教材,方便教学形式,增强学习体验。也要开发建设一批编排方式科学、配套资源丰富、呈现形式灵活、信息技术应用适当的融媒体教材。学校层面,要加大党的创新理论入教材的专项基金扶持力度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参加相关项目培训提升、参与思政平台的建设,同时举办各种思政专题活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打造。
四、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三进研究—以《纳税实务》为例
(一)纳税实务教材融入党的创新理论
纳税实务作为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材建设要以培养诚信铸魂、精技善能的高素质技术财会人才培养目标为构建思路:第一,突出政治性。规划教材遴选标准都是把政治性放在首位,例如编写纳税实务教材的企业所得税章节融入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用案例解读政策背后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第二,将税收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度结合。在税收法律制度概述的税收要素的学习中,法律责任的讲解可以结合明星偷漏税的典型违法案例来对比守法经营和违法失信的后果,让学生强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制观念。第三,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象化。比如在纳税申报的章节,强调精准计算,规范填报的重要性,植入税务稽查案例和配套视频,让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态度。第四,设计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项目任务工单,例如设计税费政策进企业章节,让学生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实践中,体会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总之编写教材前先深度学习国家制度文件,从优选案例(案例本身是思政),微课视频(融入职业道德元素),素养课堂(税收文化、企业案例)、对接教学(对接教材内容,形成体系)深挖思政元素,同时关注国家战略、法律法规、社会实践、关注现实。第五,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教材,让课程体系模块化、系统化,符合的成长发展逻辑,同时完善编写、审核、选用、使用、更新、评价监管机制。
(二)纳税实务课程融入党的创新理论
1. 纳税实务课程思政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以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要求掌握主要税种核心要素、能计算税款和申报并形成知识图谱。经思政元素重构,更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税收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系,结合产业特点分析政策导向以强化依法纳税意识,助力企业税收筹划、服务社会,还能让学生深刻解读“家国情怀”“人民至上” 的党的创新理论,体会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增强职业素养。
过程方法目标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引导学生用矛盾分析法解析税收实践利益冲突,结合实际掌握不同行业业务的税费计算与政策运用;借助虚拟仿真软件、校企合作等让学生掌握纳税申报方法,体会税收调节作用,培养严谨诚信的职业道德。经思政元素重构,可培养高阶思维,结合不同教学情境和行业税费让学生感知申报过程,通过小组协作探究引导团队合作,激发创新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以塑造家国情怀为主:解读税法的发展历史,强化法治观念,鼓励学生关注税收政策创新,培养学生务实求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道德。分析国家税收政策的原因,深挖背后蕴含的人文关怀,对特殊群体的照顾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通过思政元素重构,挖掘关税、消费税的作用,讲爱国、讲共同富裕、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将育人功能发挥极致。
2. 实施路径
教学团队依据岗位需求调研结合教学标准能力标准,对接学生技能竞赛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引企入校双主体育人,形成以岗位进阶为主线的从税务专员 - 税务主管 - 税务经理 - 税务总监的四个专项模块,分四个不同行业,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将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实操相结合,并配合网络平台等信息化手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职业素养和技能,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查账 - 算税 - 填表 -报税 - 账务处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基于 5E 教学模式,教学实施过程实行双阶段,七环节。
模拟演练为阶段一,在教室内完成虚拟任务;实战训练为阶段二,在企业中完成真实工作任务。阶段一七环节为课前云训云测;课中包括引导任务、课中模训一、课中模训二、课中模训三、申报评价;课后实训提升。通过情景教学和虚拟案例交互引入突破教学重点,通过分解案例和案例复盘化解难点。阶段二七环节为课前感问题;课中引任务、克难关、导实践、提技艺、破重点;课后助提升。通过引入企业案例带入真实工作情景,突破重点;通过双师示范化解难点,教学过程依托双师引导,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展三悟五维十元素双思政育人模式:课前感悟价值维度通过基础训练浸润法律意识;课中领悟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模拟演练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实现知识迁移,塑造务实求是的匠心。实战训练引入企业案例,团队协作,提高综合素养;课后明悟行动和创新维度,分批进入校内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提升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融入家国情怀,实现崇法守纪、担当责任、兴税强国的思政目标。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实施“教学 - 工作”校企双评价:依托OBE 成果导向,以预期的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设计教学与评价环节,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构建教学和工作双评价体系,细化具体规范操作的评分标准和细则,让评价标准可量化。
(三)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纳税实务课程进头脑

教师广泛搜集专家政策解读微视频,公众号,贯穿课堂学习,让权威声音传递党的创新理论;在个人所得税学习中结合个人政策改革,专项附加国储范围变广,组织学生计算不同收入群体税负变化分析个人设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理解税收在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实施更新的教学案例资源库结合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模拟纳税申报中根据具体经济业务的差异体验政策红利,在企业顶岗实践实训接触真实办税业务感受非接触式办税的便民措施,落地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纳税申报实训中设置错误凭证,错误发票,看学生能否辨认并改正,故意提供虚开发票背景资料,伪造凭证的做法观察学生能否守住做人的红线和底线,坚持合法合规,在实践中培训职业素养;在讲跨境电商税收时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税收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推进经济水平提高中的作用;组建课程思政共同体,定期开展创新理论融入教学的专题研讨,加大教师顶岗实践时间及考评,积累更多一线素材和真实案例融入教学。从理论宣讲到思维融入再到行动自觉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让税收贴近生活,最终成长为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五、结论
党的创新理论三进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有效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目前,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三进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流于形式、教学法发更新不及时、思想内容不成体系等问题。鉴于此,本文选取高职专业核心课《纳税实务》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思政体系的构建搭配评价模型,为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更好融入教材、课堂、头脑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董必荣. 论课程思政的本质与内涵[J]. 财会通讯,2022(6).
[2] 范英杰,王晓琳 .“ 课程思政” 育人视域下会计专业人才培 养的实现路径[J],《商业会计》.2024(21):123- 128.
[3]Hamrin, C . L.” C hina’ s Ideological C ampaigns: From ‘ T hreeR epresents’ to ‘ X i Jinping T hought’ ” R owman & LittlefieldPublishers, 2024.[4]W alder, A . G.” T he R ole of U niversities in C hina’ s SoftPower Strategy”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72, 2023.[5]许屹山 , 王雨晴 , 倪子辰 .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教学探索[J], 教书育人.2024(10):108- 112.[6]郑剑,易晓春 . 新时代高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 “ 三进”工作的路径探析[J]. 论管理,2024(9):84- 87.[7]资雪琴 . 用党的创新理论育人的三重逻辑[J]. 东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6.[8]林松池 . 智能财税下《数字纳税实务》课程 “ 一核两统三阶四融” 模式构建与实施[J]. 商业会计,2025.3.[9]项众 ,张国献. 教育综合改革视域中的高校思政课建设:价值意蕴、基本逻辑与优化路径[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5.1.[10]逄锦聚 , 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N]. 人民日报 ,2015.9.课题项目: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研究—以《纳税实务》为例》(项目编号:GX D-J2025B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