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党支部“三支队伍”培养体系对国企改革效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

周利

中油管道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廊坊 065000

引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党建工作在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建立和完善“三支队伍”培养体系,成为提升党组织战斗力、推动企业治理和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本文围绕“三支队伍”的培养体系构建及其对国企改革效能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旨在为国有企业党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三支队伍”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

1. 党支部书记引领力提升策略

提升党支部书记队伍引领力是“三支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需构建多维度培养策略:一是强化政治建设与融合能力。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发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示范作用,结合“三会一课”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党务与业务并重,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融合。二是实施“三型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书记队伍。通过支部书记业务技术和党建理论学习,推动书记深入一线,服务员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素质。三是落实“一岗双责”机制,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增强党支部书记廉政责任意识,通过巡视巡察、自纠自查、案例警示、党性教育等,强化队伍作风建设。四是建立“能上能下”机制,执行“三重一大”决策、谈心谈话等制度,形成严格监督约束机制,并优化提升书记队伍质量。

2. 党务干部队伍专业力锻造方法

建设高素质党务干部队伍是提升国企党建质量的关键,需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推进“标准化 + 创新性”能力建设。一方面完善“一部门一支部”“一所一支部”覆盖,结合党建和业务“三基”,提升党务干部办实事能力;另一方面从生产骨干、一线岗位能手中选配党务干部,建设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队伍。二是创新“传统媒介 + 数字化”培养模式。依托“学习强国”等平台,延伸党建工作触角,引导党务干部关注网络舆论,引导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三是建立“双线晋升 + 轮训机制”。推行党务人员“双线”晋升通道,解决职务发展瓶颈,并建立基层党务干部轮训体系,提升专业素养。四是深化“干群关系管理”。推进“党政工团”一体化管理,关注员工美好生活需求,为党务干部打好群众基础。

3. 党员队伍战斗力激活机制

激发党员战斗力是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需建立系统化激活机制:一是严把“三关”优化结构。严把党员“入口关”,通过量化考核延伸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注重发展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等;把好“成长关”,运用“互联网 +′′ ”技术提升党建活动吸引力,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守好“出口关”,通过主题教育将党员培养为业务骨干、管理精英。二是搭建作用发挥平台。推行“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实施“党建+”工程,围绕生产经营重点问题设立党员突击队,开展攻坚活动。三是建立“积分管理 + 双向培养”机制。推行党员积分管理,为每名党员建立积分档案,通过横向对比、纵向学习,树典型强复制。推进“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双向培养机制,助推产业链发展。

二、“三支队伍”建设对国企改革效能的作用机制

1. 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径

“三支队伍”建设是国有企业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道,其转化路径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 “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设计,实现党组织深度嵌入企业治理结构。党委会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决策机制,既保障了国家意志在企业发展中的贯彻实施,又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升了决策科学化水平。二是通过思想建设与组织动员,将党的思想建设成果转化为团队执行力。如郑州移动党委强化“三个关键”(理论武装、身份意识、岗位技能),利用互联网创建“指尖上的学习园地”,要求党员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强化“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党性意识,有效提升了组织执行力。三是通过纪律监督体系转化为风险防控能力。将党内监督与企业内控机制相结合,在投资决策、招标采购等关键节点设置嵌入式监督程序,形成全流程风险防控机制,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研究表明,实施“五同”模式(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责任同担、业绩同创)的国有企业可降低 15%~22% 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这源于党建标准化建设对管理冗余的消减作用。

2. 组织效能提升路径

“三支队伍”建设通过重构企业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了组织效能:一是在决策层面形成“战略校准—过程监督—效果评估”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如黔南州 56 家州县两级管理国有企业全覆盖制定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和议事规则,明晰 168 个国企党建带群建职责,确保企业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二是在执行层面打造“党员先锋岗—责任网格—突击专班”的立体攻坚网络。郑州移动党委通过“岗区队”建设让党员在创先争优中增强责任感,党小组有效打通党建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形成“支部一个网、执行一根针”的高效执行体系。三是在资源配置层面实现组织资源优化整合。如“334N”党建工作模式(锤炼 3 支队伍、强化 3 个关键、抓住 4 个落实、突出 N个融合)建立党建与业务一体化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党建工作与生产工作的深度融合,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3. 改革创新的推动逻辑

“三支队伍”建设为国企改革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技术攻关驱动。通过组建党员技术攻坚小组,打破部门壁垒,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如某企业“工之匠”党员突击队深入挖掘设备潜能,开展机组灵活性改造、设备技改等工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二是产业链协同创新。黔南州采取“链上建强三力”模式,在产业链上组建链上党支部 52 个、链上攻坚党小组 16 个、链上先锋班组 96 个,实现“组织联建、活动联办、难题联解、产业联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三是“党建 + 业务”融合创新。通过建立“党建—业务”双KPI 考核体系,营造人人关心党建、个个参与党建的“大党建”格局。如某央企实施“四维赋能计划”(素质工程、标准化建设、文化浸润、人本机制),在推动“保安全、保经营、保效益、保稳定”中心工作中检验党建成效,形成改革创新合力。

三、结束语

通过对“三支队伍”培养体系的探索,本文认为,国企要想在改革创新中保持竞争力,必须注重党支部书记、党务干部及党员队伍的整体提升。通过强化政治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和激发党员战斗力,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有效提升国企治理效能,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国企改革的成功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丽君 , 许辉 . “大人才观”下的“三支队伍”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J]. 乡村科技 ,2025,16(03):34-38.

[2] 张笑川雨. 海投集团:让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共成长[N].台州日报 ,2024-06-2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