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中园林植物配置的探讨
张宇
吉林省吉林市园林管理中心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
引言:植物配置作为园林设计的关键要素,不仅关系到景观的视觉效果,还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因此科学配置园林植物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一、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协调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时,不同植物在形态、色彩、质感以及生长习性方面有较大差异,设计人员要综合考量多维度因素以保障景观和谐统一,乔木、灌木、地被植物高低错落搭配能形成丰富空间层次,叶色与花期合理组合可实现四季景观动态变化,同时要留意植物生态习性兼容性,防止因光照、水分需求不同致使生长失衡,这种将艺术性和科学性结合的配置方式,能有效处理参差不齐状况,营造出疏密有致且韵律感强的园林空间[1]。
(二)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域范围极为广阔,不同地区在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园林植物配置方面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这一原则,设计人员需要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性质以及生物群落特点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优先挑选适应性较强、有抗病虫害能力的本土植物。比如说,在北方寒冷干旱的地区适宜选用油松、白桦等耐寒耐旱的树种,南方湿热的地区适合种植榕树、棕榈等喜欢湿润且耐热的品种,而西北干旱区域则可以配置柽柳、沙棘等节水型植物,对于外来引进的物种,要严格地评估其生态适应性,优先选择养护成本较低、不容易入侵的品种,像经过驯化改良的月季、紫薇等观赏植物。要防止盲目引种那些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物种,避免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方面,可持续发展原则属于核心指导方针,它要求设计人员要关注当下景观效果,又要兼顾生态系统长期稳定以及居民生活需求,应优先挑选适应性强且维护成本低的乡土树种,像华北地区的国槐、江南的香樟、华南的榕树等,这些植物历经长期自然选择,能更出色地适应当地气候,减少水资源消耗以及养护投入。要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借助乔木、灌木、地被的合理搭配,形成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降低人工干预频率,在功能设计上,需考量居民实际需求,比如避免选用易引发过敏的悬铃木、杨树等,在居住区周边适宜种植隔音降噪的珊瑚树、夹竹桃等绿篱植物[2]。
二、园林绿化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选择园林植物
园林绿化建设需着重关注不同植物之间的协调性,借助科学的配置方式构建起稳定的植物群落,以此避免因生长竞争或者化感作用而产生的相互抑制现象,在进行植物选择时,要全面考量乔木、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的垂直搭配情况,形成层次清晰的立体景观,举例来说,把深根性乔木和浅根性灌木进行组合,这样可达成养分吸收空间的互补,还可以防止根系出现缠绕的状况,把喜阳植物栽种在林缘位置,将耐阴植物布置在林下区域,使光资源获得合理的分配。应当警惕某些植物所分泌的化感物质,像黑胡桃释放出的胡桃醌,对其他植物生长造成的抑制,可依靠间隔种植或者设置隔离带的方式加以规避[3]。
在植物配置的进程中,要对各类植物的生态习性展开深入研究,覆盖光照需求、土壤适应性以及耐寒耐旱能力等生理特性,巧妙运用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可提升成活率,比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以改良土壤,芳香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可驱避害虫。对于速生和慢生树种,应当采取交替种植的策略,以保证景观效果有可持续性,还需要考虑季相变化,凭借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配比,达成四季都有景致的观赏效果,这种依据生态位原理进行的精细化配置,可维持植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又可以充分发挥其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等生态功能,最终实现园林绿化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的
双丰收。
(二)体现城市文化特色
园林绿化建设不只是生态工程,还是文化工程,规划设计前要充分调研城市的历史文脉、民俗风情以及地域特色,让植物配置和城市文化相互呼应,像北京园林常选国槐、银杏这类传统树种来呈现古都风貌,江南水乡多运用垂柳、香樟、竹子等植物营造婉约秀美的意境,植物选择要结合城市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优先用乡土树种,比如西北干旱地区能种胡杨、沙棘等耐旱植物,华南地区可配置棕榈、榕树等热带树种,保证植物适应性强且生长良好。园林绿化还可以结合城市的历史典故、诗词文化或者产业特色打造主题景观,比如洛阳以牡丹文化为主题营造“花城”特色,苏州园林借助梅、兰、竹、菊等传统植物呈现文人雅趣,科学规划与艺术设计结合,能提高园林的文化辨识度,还可以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实现生态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
(三)重视园林植物配置设计
在园林绿化建设里,设计工作是保障项目有科学性以及艺术性的核心要点,植物配置属于设计的关键内容,需要全面考量生态适应性、景观效果以及功能需求,植物挑选应当以乡土树种作为主要选择,优先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品种,以此来保证成活率以及后期养护成本可得到有效控制。要是需要引入外来植物,要经过严格的适应性评估,防止生物入侵风险的出现,同时要重视其与原生植被的协调性,设计人员应该遵循“乔灌草结合”这种立体配置原则:乔木当作骨架可提供遮荫以及空间划分,灌木层可以提高景观层次感,地被植物与花卉则可丰富色彩以及季相变化。另外还需要考虑植物生长周期、观赏特性比如花期、叶色以及生态功能比如降尘、隔音,依靠科学搭配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植物群落,设计方案要和施工方进行充分对接,保证植物规格、种植密度等技术参数准确落实,达成生态效益与美学价值的统一。
(四)提高色彩搭配的层次感
在园林绿化设计里,色彩搭配是提高景观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办法,科学的色彩规划可增进视觉美感,还可营造不一样的空间氛围,一开始,设计者要依据园林主题以及功能定位来确定主色调:纪念性场所适合采用庄重的冷色调像蓝紫系,休闲公园则可选用明快的暖色调像红黄系,接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大调和、小对比”原则,用 70% 的基调色比如绿色植被来奠定整体风格, 30% 的点缀色比如花卉形成视觉焦点。
花卉配置的时候要综合考量花期衔接以及色彩过渡:春季可以选用粉色的樱花搭配黄色的连翘,夏季用紫薇的玫红与蓝花鼠尾草的冷蓝形成对比,秋季让金黄的银杏与火红的枫树强化季相变化,借助不同明度和纯度的层次组合,提高景观纵深感,另外还要留意色彩与环境的协调性,比如滨水区域适合选用蓝白系花卉呼应水体,建筑周边则可借助红橙色系花卉提升活力。科学的色彩管理能让园林景观四季呈现和谐且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
结语
本文基于生态学、美学及园林设计理论,系统探讨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旨在为园林绿化实践提供更合理的配置方法,推动城市绿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贤强 , 侯建辉 , 牛晓东 .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J]. 居舍 ,2024,(22):103-106.
[2] 石丰瑞 .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J]. 南方农业 ,2022,16(06):36-38.
[3] 曹娜 .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J]. 现代园艺 ,2021,44(08):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