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工程管理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曾水张
湖北广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咸宁市 4375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日益增多,包括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水利枢纽和能源设施等。这类项目通常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较长,并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利益主体。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政策调整、市场波动、技术瓶颈以及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带来诸如工期延误、成本超支、质量隐患等工程管理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可能导致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系统识别并科学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程管理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是确保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和最终成功交付的关键所在。
一、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风险类别
(一)政策与法律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政策调整、法律法规不完善及合规要求变化等方面。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为例,项目审批程序涉及规划、环保、土地等多个环节,一旦相关政策调整,将直接影响项目推进 11. ]。例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常因土地使用政策变化或地方审批流程调整而面临计划搁置或延期的风险。部分项目在前期已完成设计与融资准备,但由于人口规模、财政负担能力等地方政策考量,被要求重新评估投资可行性。与此同时,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使企业在建设阶段必须追加投资,例如增加废气治理设备、安装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或改建排水处理设施。这类额外投入不仅提高了工程成本,还导致施工周期延长与资源配置调整,直接影响项目整体管理效果。
(二)经济与金融风险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普遍采用 BT、公私合营等融资模式,面临融资渠道收紧、利率上升及汇率波动等风险。尤其在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中,汇率风险尤为突出。比如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中投资水电站,采用人民币贷款,而回报以美元或欧元结算,若人民币贬值,将直接影响投资收益。此外,原材料价格波动也属于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铁建设为例,钢轨采购价格每吨波动幅度可达5%—15%,钢材价格上涨将显著推高工程成本。
(三)技术与设计风险
技术与设计风险主要表现在技术路线选择、设备选型及方案合理性方面 [2]。例如,高架桥梁工程中,采用连续梁设计若未充分考虑温度应力及施工阶段荷载,可能导致桥梁变形甚至结构失稳。设备材料方面,以混凝土浇筑为例,若未选用满足 C60 强度等级及抗冻 F200、抗渗 P12 标准的高性能混凝土,工程质量将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此外,BIM 技术应用不充分,也会造成设计阶段信息不完整,增加后期施工变更频率。
(四)施工与实施风险
施工阶段风险主要包括工期延误、施工质量问题及人力资源不足。以隧道工程为例,常见风险是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为防控此类风险,通常需要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如地质雷达、地震波探测)和超前支护技术(如小导管注浆、管棚支护)。工期风险方面,采用EPC模式项目在进度安排中需预留不少于 15% 的工期浮动,以应对不可控因素。施工质量方面,高温季节混凝土养护需采用喷淋与遮阳相结合方式,保证表面湿润度,防止裂缝产生。
(五)环境与自然灾害风险
大型项目建设周期长,易受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影响。例如,高原地区公路项目常常遭遇冻融循环带来的路面破坏风险,表现为路面裂缝、坑槽以及结构层脱落等问题。洪水风险在水库枢纽项目中尤为突出,极端天气条件下可能出现水位暴涨、泄洪设施超负荷运行,甚至引发坝体结构受损。环境污染方面,大型项目施工期间普遍伴随粉尘扩散、噪声扰民和废水排放,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明显干扰,易引发环境投诉和社会关注。
(六)社会与公众风险
社会与公众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征地拆迁、社会舆论压力以及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线路往往需要穿越居民密集区域,征地拆迁过程中如果存在补偿争议或信息不透明,极易引发居民不满甚至群体性事件。此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周期长、投资大,社会关注度高,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频繁,舆情波动成为影响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施工现场由于作业空间复杂、人员密集,易发生高空坠物、设备伤害等安全事故,对公众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并可能引发负面社会反应。
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管理风险评估方法
(一)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其准确性直接决定后续评估和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包括文献调研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工作分解结构(WBS)法。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历史项目案例及行业报告,归纳总结潜在风险类型和特点。专家访谈法则通过组织具有工程、财务、法律等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座谈或问卷调查,挖掘项目特有的风险因素。WBS法则是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手段。以地铁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将整个项目结构拆解为土建工程、机电安装、系统调试等多个子模块,再逐一分析各模块的潜在风险来源。
(二)风险评估模型与工具
工程管理中应用较多的风险评估工具包括风险矩阵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蒙特卡洛仿真。这些工具各有适用场景和优缺点。风险矩阵法基于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将风险按照 5×5 矩阵进行分类,形成颜色标识的风险等级表格,便于项目团队快速了解风险分布状况和优先级排序。德尔菲法则通过邀请不少于 15名行业专家参与匿名问卷调查,通过多轮反馈修正和汇总意见,最终形成相对客观一致的风险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法则适用于风险因素复杂、难以完全量化的情形,它将专家意见和历史数据结合起来,利用隶属度函数解决评价模糊性问题。蒙特卡洛仿真是金融和工程项目中常用的风险量化工具,基于输入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进行数千次随机模拟,得到结果的统计分布。
(三)风险评估流程
完整的风险评估流程包括风险信息收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优先级排序四个环节。风险信息收集阶段需要从项目历史数据、设计文件、市场调研及专家建议中提取与风险相关的基础信息。定性分析主要通过建立分级指标体系对风险进行分类评价,通常采用高、中、低三级进行划分,以便初步了解项目风险分布情况。定量分析则进一步利用统计方法和风险评估模型,对高优先级风险进行详细计算,包括使用标准差、VaR 值等金融指标评估其可能带来的资金损失或工期延误概率。在实际操作中,常结合 Excel 表格、Project 管理软件或更专业的 Primavera Risk Analysis 系统进行数据录入、计算与结果汇总。最终,所有风险的优先级排序结果会提交至项目管理办公室(PMO),作为制定后续风险应对策略和资源配置决策的重要依据。
(四)案例分析:典型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评估实践
以某地铁为例,该项目建设规模大、技术复杂度高,且施工区域穿越多种复杂地质条件。为了有效进行风险管理,项目管理团队采用了 BIM 与 GIS 融合的风险预测系统。通过将施工工期安排与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叠加分析,实现了对盾构掘进速度和施工组织方案的动态优化调整。项目团队将工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划分为20 个风险节点,包括盾构始发、穿越重要建筑物、管片拼装等,针对每一个节点都设定了实时监控指标和预警阈值。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监控数据的持续分析,项目团队可以在异常情况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显著降低了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和损失影响。
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一)政策层面的应对措施
应建立由住建部门牵头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定期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实际需要 [3]。例如,某沿海城市在港口扩建项目中,通过设立由住建、交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成的联合审批小组,有效缩短了前期报批时间,并统一了各类审批口径。政策层面还需推广统一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标准,以便规范项目审批、验收及运营环节。在绿色金融方面,近年来多地已试点“绿色基础设施债券”,如深圳某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成功发行绿色债券20 亿元人民币,吸引了多家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从而降低了项目财政负担。
(二)经济与金融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大型项目的资金结构复杂问题,推荐采用债务 + 股权混合融资模式分散金融风险。以国内某高速公路公私合营项目为例,项目公司由国企、银行与民营资本共同投资组成,股权比例按照5:3:2划分,同时结合银行贷款与政府补贴资金保障项目现金流。此外,引入保险机制也是降低损失风险的有效手段,如国内多个水电站项目已统一购买施工期财产损失险和自然灾害险,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迅速获得经济补偿。材料采购方面,某城市轨道交通公司与钢材供应商签订年度锁价合同,将价格浮动范围控制在 3% 以内,显著降低了市场波动对项目预算的影响。
(三)技术与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在设计阶段引入价值工程(VE)手段,优化设计方案,兼顾成本与性能。例如,上海某城市快速路项目通过 VE 分析,将部分立交桥结构由钢结构调整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节约投资 15% 。BIM 技术已广泛应用,如某特大型医院建设项目,采用 Autodesk Revit 进行建筑、结构与机电系统三维建模,在施工前提前发现管线冲突120余处,大幅减少了返工。关键设备采购方面,北京某大型污水处理厂项目设备采购严格限定为具有国际认证或国内一级质量资质的厂家,从而提高了项目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四)施工与实施阶段风险防范
施工现场管理方面,完善如每日安全检查表、施工日志等制度是基本要求 [4]。以某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为例,施工单位每天通过数字化平台上传巡检记录,实现安全信息实时共享。对于投资规模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的重要项目,普遍采用独立第三方监理制度,如成都地铁项目引入外资监理公司负责全过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提升管理透明度。施工设备智能化也是近年趋势,如某高架桥项目引进无人驾驶摊铺机,实现了道路铺装厚度误差控制在 ±3 毫米以内,较传统人工操作提高了 20% 的施工效率。
(五)环境与社会风险应对策略
绿色施工技术推广已成为大型项目的必然要求。广州某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雾炮车配合塔吊自动喷淋系统,有效降低施工现场 PM2.5 浓度。社会风险方面,某水利枢纽工程设立了群众接待站和专职协调员,每周收集周边居民反馈信息,并在施工区外设置信息公开栏,主动公布施工计划和可能影响。舆情管理方面,北京某机场扩建工程通过与专业新媒体运营公司合作,设立官方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定期发布施工进展视频和答疑内容,提升公众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度。
(六)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建议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为基础,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平台。例如,中国某跨海大桥工程项目采用自主开发的风险信息平台,集成风险登记、评估、应对措施制定与执行跟踪等功能[5]。平台实时记录超过200 条风险事件,并通过自动预警提醒项目团队采取行动。实际运行中,项目部根据 PDCA 循环管理模式,每季度召开风险评估与改进会议,修订和完善应对措施库,确保管理体系动态更新。例如,在发现某段施工因台风频率增加而风险等级上升后,项目部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和资源配置,避免了工程延误和安全事故。
总结: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因其周期长、投资大、参与方众多,工程管理风险表现为多样化和系统性特征。通过系统梳理政策与法律、经济与金融、技术与设计、施工与实施、环境与社会等主要风险类别,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风险评估方法与工具,本文明确了风险管理在项目全周期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的风险识别、科学的评估模型与信息化管理平台相结合,有助于提前预判并减少项目损失。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其标准化、信息化与动态化发展,以保障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质量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实现。
参考文献
[1] 蔡广毡 . 大体量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研究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12):7- 9.
[2] 唐新荣 . 建设单位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J]. 中国产经 ,2024,(24):131- 133.
[3] 陈鲤婷 , 李海洋 . 工程合同管理对造价控制的影响分析 [J].建筑与预算 ,2024,(12):46- 48.
[4] 金健 .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25):69- 71.
[5] 吴娇 . 工程管理实施途径及优化措施研究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9(13):148-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