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邢艳波
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
引言
新时代语文教育强调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重构课堂教学体系,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文本分析模式,转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其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在语言运用中获得全面发展,实现素养的渐进式培养。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内涵与价值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强调基础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特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核心素养体现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人文修养的有机结合。它超越传统知识和技能范畴,注重学生应对复杂情境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内涵包括认知与非认知两个维度,具有可教、可学、可测的特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构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要素,包括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的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关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完整的语文素养体系。
(三)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价值定位。它促使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教学理念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它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价值。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体验式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文本内容还原历史情境,促进文化理解与传承。情境创设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确保其教育性和适切性。高质量的情境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促进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情境教学要注重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避免形式化倾向。
(二)问题导向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开放性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问题设计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机会。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解决问题。适时提供思维支架,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合作素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教师需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确保组内异质性和组间同质性。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要求和个人责任,避免形式化合作。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合作需求。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小组讨论方法和决策机制。及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合作表现,提供针对性指导。通过展示交流环节,培养学生的成果分享意识。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合作能力的持续发展。
(四)读写结合训练强化语言运用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写作训练点,实现读写的有机融合。通过仿写、扩写、改写等多样化的写作练习,深化阅读理解。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任务,激发表达欲望。提供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建立多元化的作品展示平台,增强学生的写作成就感。鼓励学生记录阅读感受,培养反思性写作习惯。通过读写互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表达。注重写作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指标构建
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全面覆盖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维度设置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等具体指标。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包括逻辑推理、批判思考、创新思维等评价要点。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着重考察文学感知、审美判断和创作表达等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设置文化认知、价值认同和行为实践等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设计要体现发展性,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进阶。指标表述应当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实施。建立科学的权重分配机制,确保评价的准确性。
(二)过程性评价与核心素养培养
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观察和记录。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表现。收集整理学生的阅读笔记、写作草稿等过程性作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系统记录核心素养发展轨迹。设计阶段性的形成性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发展状况。注重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策略运用。关注学习态度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变化。过程性评价结果用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指导。
(三)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多元化评价强调采用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表现性评价通过真实任务情境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品评价关注学生创作成果的质量和创意表达。口语测评着重评估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观察评价记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表现。自评互评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客观评价的能力。档案袋评价展示学生成长历程和进步轨迹。家长评价提供家庭学习情况的补充信息。各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参与。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持续深化实践探索,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更加科学的语文素养培养体系。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培养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建芳 .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思考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24):125- 127.
[2] 王斌, 魏琴.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教育观察 ,2024,13(32):27- 29+ 36.
[3] 刘会儿 .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J]. 读写算 ,2024,(33):55- 57.
[4] 范月 .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D].成都大学 ,2024.
[5] 顾梓琪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 教 - 学 - 评” 一致性实践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