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PLC 技术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探讨

作者

杨溪泉

天津市科力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市 武清区 301700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日益复杂,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工控制方式已难以满足高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的生产需求。

一、PLC 的基本原理

PLC 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控制设备,采用可编程的存储器架构,通过预先编写的指令集实现复杂的工业控制任务。其内部集成了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算术运算等功能模块,能够根据数字量(如开关信号)或模拟量(如温度、压力信号)的输入状态,通过精准的算法处理,输出对应的控制指令,从而实现对机械设备、生产线或整个生产流程的自动化调控。

从硬件架构来看,PLC 主要由四大核心模块构成:中央处理器(CPU)作为系统的“大脑”,基于扫描工作方式循环执行用户编写的控制程序,实时处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与逻辑判断结果;存储器分为系统存储区和用户存储区,前者固化了 PLC 的底层运行程序与通信协议,后者则用于存储工程师根据生产工艺需求编写的梯形图、语句表等控制程序,以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中间数据;输入输出接口采用光电隔离技术,包含数字量输入/ 输出(DI/DO)和模拟量输入/ 输出(AI/AO)端口,实现PLC 与传感器、执行机构等外部设备的安全信号交互;电源模块则为各部件提供稳定的直流供电,通过滤波、稳压等技术保障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运行。

二、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2.1 可靠性优先原则

控制系统运行环境复杂,高温、粉尘、强电磁干扰等因素,都会威胁系统稳定。为保障系统可靠运行,冗余设计与隔离技术是关键手段。冗余设计方面,关键 PLC 模块双重备份是常见策略。例如,在石油化工领域,涉及催化裂化装置的温度、压力控制回路,采用 PLC 双机热备架构,主 PLC 实时监测备机状态,一旦主 PLC 出现故障,备机在毫秒级内完成接管,确保生产流程不中断。隔离技术上,输入输出信号通过光电隔离器实现电气隔离,阻断电磁干扰传导路径,如在钢铁冶炼车间,PLC 采集的传感器信号经光电隔离后,信号传输误码率从改造前的 3.2% 降至 0.1% 以下。

2.2 柔性化与扩展性原则

工业生产工艺迭代频繁,系统柔性化与扩展性成为核心竞争力。硬件模块化设计赋予系统高度灵活性,以食品饮料生产线为例,PLC的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模拟量采集模块均可按需插拔替换,当产线从瓶装水生产切换至果汁灌装时,仅需 30 分钟即可完成硬件重组。软件结构化编程则进一步提升系统适应性,通过将分拣、包装、检测等工艺环节封装为独立功能块,汽车发动机装配线在产品升级时,工程师可复用 70% 以上的程序代码,大幅缩短调试周期。

2.3 精准控制与实时性原则

在半导体芯片制造、精密机床加工等高精度领域,对控制系统的实时性与精准度提出严苛要求。PLC 扫描周期直接影响控制响应速度,通过优化程序架构、采用多核处理器等手段,部分高性能 PLC 可将扫描周期压缩至 20ms 以内。关键控制回路方面,以锂电池涂布工艺的温度控制为例,采用 PID 自整定算法结合高速模拟量模块,将温度波动范围控制在 ±0.5% 以内。对于高速运动控制,伺服驱动器与 PLC 通过EtherCAT 实时以太网连接,实现纳秒级数据交互,在3C 产品组装线中,机械臂定位精度可达 ±0.01mm ,满足微米级装配需求。

2.4 易操作性与可维护性原则

高效的人机交互界面(HMI)是系统易用性的基础。现代 HMI 集成数据可视化、趋势分析、报警管理等功能,在光伏组件生产线监控界面中,工程师可通过拖拽方式自定义参数显示布局,实时查看电池片转换效率、缺陷率等关键指标。硬件设计注重维护便捷性,PLC 控制柜采用导轨安装、插拔式端子设计,更换故障模块仅需 5 分钟。软件层面,故障诊断系统具备智能分析能力,通过故障树分析法自动定位问题,如PLC 检测到伺服电机过载报警时,系统不仅提示故障代码,还可追溯至驱动电流异常、机械卡滞等根本原因。

三、控制系统核心设计环节

3.1 硬件架构设计

PLC 选型:根据控制规模(I/O 点数)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 PLC型号。小型控制系统(如单机设备控制)可选用微型 PLC(如西门子S7-1200),I/O 点数控制在 200 点以内;中大型控制系统(如生产线整体控制)需选用中型 PLC(如西门子 S7-1500),支持多模块扩展和分布式控制,I/O 点数可扩展至1000 点以上。

输入输出模块配置:根据现场信号类型(数字量、模拟量)和数量配置模块,数字量输入模块用于接收传感器(如光电开关、接近开关)信号,数字量输出模块用于控制执行器(如接触器、电磁阀);模拟量输入模块采集温度、压力等连续信号(如 4-20mA 电流信号),模拟量输出模块输出控制信号(如 0-10V 电压信号控制阀门开度)。模块选型时需考虑信号隔离、抗干扰能力等参数。

外围设备集成:将传感器、执行器、人机界面、现场仪表等与PLC 连接,形成完整的控制回路。

3.2 软件逻辑开发

程序结构设计:采用“主程序 + 子程序 + 中断程序”的结构,主程序负责系统初始化和各功能模块的调用,子程序实现具体的控制功能(如物料输送控制、温度调节),中断程序处理紧急事件(如急停信号、故障报警)。

控制算法实现:根据工艺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对于简单的逻辑控制(如设备启停、顺序控制)采用梯形图编程;对于复杂的过程控制(如温度、液位调节)采用 PID 算法;对于运动控制(如机械臂轨迹控制)采用脉冲控制或专用运动控制指令。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HMI 界面应简洁直观,包含生产状态监控(如设备运行状态、参数曲线)、参数设置(如生产速度、目标温度)、故障报警(如故障类型、发生时间)等功能。

3.3 通信网络设计

现场层通信:PLC 与现场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仪表)采用工业总线(如 PROFIBUS、ModbusRTU)或工业以太网(如PROFINET)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管理层通信:PLC 与上位机(如 SCADA 系统、MES 系统)通过工业以太网连接,实现生产数据的上传和管理指令的下达。采用标准化的通信协议(如OPCUA),确保不同品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结语:

基于 PLC 技术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综合考虑可靠性、柔性化、实时性等因素,通过合理的硬件架构、软件开发和通信网络设计,满足不同行业的生产需求。尽管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硬件选型、编程规范、通信兼容等问题,但通过遵循设计原则和优化措施,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秋根 . 基于 FANUC 数控系统的 PLC 设计 [J]. 中国科技投资 ,2019,000(035):217-217.

[2] 丘建明 . 探讨基于 PLC 的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建筑·建材·装饰 ,2019,000(010):168-168.

[3] 丁姝慧 . 基于 PLC 的汽车焊接机器人控制研究 [J]. 现代信息科技 ,2019,003(012):157-161.